本報記者 葉曉楠
2020年04月02日09: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
陳逸凡(左)在查房交班。 |
![]() |
王周圳正在隔離病區工作。 |
這個3月,在王周圳原來的計劃裡,是要和朋友一起去日本看櫻花的。
“3月嘛,看櫻花的最好時間。”機票訂了,酒店也訂了,不過,王周圳去不了了。這個27歲的姑娘,作為北大一院的一名護士,1月26日正月初二那天就隨隊抵達武漢參加抗疫,“武漢的櫻花也很美啊!”
這個樂觀善良的姑娘,是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一員,像她這樣的年輕人,在這個醫療隊裡還有很多,他們中有剛博士畢業卻有6年黨齡的臨時黨支部書記,有揮手與同為醫務人員的家人告別的護士……曾經被守護的“90后”,成為抗擊疫情前線的骨干力量,以“愛心澆灌生命之花”,用最美的青春書寫了壯麗的人生答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赴湖北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看到新聞后,來自北醫三院的王奔和吳超深受鼓舞。來武漢1個多月了,他們心中積蓄的澎湃激情,匯成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們要給總書記寫封信,代表我們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全體‘90后’黨員寫,表達我們的心聲。”
在武漢的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共有406人,由來自北大一院、北醫三院、北大人民醫院三家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其中有黨員171人,他們在武漢成立了11個臨時黨支部,王奔和吳超是其中的兩位“90后”臨時黨支部書記。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無數年輕人奮戰在一線。
1993年出生的王奔去年從北大博士畢業,留在北醫三院骨科工作。王奔年輕力壯,但穿著防護服很消耗體力,他每查5個病人就得休息10分鐘。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對他豎起大拇指說:“小伙子,有擔當!”
“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后’,而是‘努力后’、‘奮斗后’,能夠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為人民服務,才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好的途徑。”有著6年黨齡的王奔這樣說。
“在武漢的每一天,我們都在被身邊人感動著。”自2月7日馳援武漢以來,吳超親眼見証了身邊的“90后”黨員舍生忘死,踐行入黨的初心與誓言。
最讓吳超難忘的是2月8日元宵節那天,北醫三院醫療隊獨立接管危重病房,他作為第一批人員進入病房收治危重患者,“我們院的老黨員沖在前頭,率領年輕人進入隔離區,那一刻,我感到了精神的傳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代的‘90后’黨員以實際行動証明,我們同樣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吳超說。
“老人家的話語與淚水,傳遞發自內心的感激”
權怡個子不高,卻有大能量。這個來自北大人民醫院泌尿與碎石中心的護士,和她的同事在武漢的病房裡護理起病人來一絲不苟。
病房有個89歲的老爺爺,有一次需要換床去拍片。值班的正是權怡,她的膝蓋不好,半年前剛做過膝關節鏡手術,正趕上那天跟她搭班的男護士患有腰椎間盤突出。
怎麼辦?權怡單膝跪地,搖平了病床,同事則背著老爺爺往前挪,還得小心翼翼地不能弄疼老爺爺。過床不過近在咫尺,權怡和她的同事卻出了一身大汗,過完床,兩人累得癱坐在地上,這不過是他們在武漢日常工作中的再常見不過的一幕。
“段老出院了,群裡紛紛祝福老人家。”3月8日,權怡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段老先生是首批入住權怡所在的隔離病房的病人,在這裡治療觀察了近30天。段老出院這天趕巧是權怡的班次,坐在出口的等待椅上,老人家哭了,一遍遍地說著感謝的話,直到電梯關門。
“我相信,老人家的話語與淚水傳遞的不僅是一種治愈后的喜悅,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激,更是一份信任!相信黨,相信醫護人員,相信科學防治。”權怡在朋友圈裡這樣感慨地說。
北大一院感染疾病科的醫生錢建丹,大年三十晚上還在跟家人討論疫情的新聞,大年初一,她就向所在科室報名去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