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理念指引通向未來的綠色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俞懿春??李安琪??陳熙芮
2025年08月14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近日,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贊比亞裝機規模最大單體光伏項目——卡布韋1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正式並網發電。據了解,項目預計年發電量約1.8億千瓦時,可滿足約15萬戶家庭的年用電需求,緩解該地區約30%的電力缺口。圖為該項目航拍。 |
廈門筼筜湖生態蝶變,塔克拉瑪干沙漠戴上“綠圍脖”,塞罕壩荒原變林海……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一場光影敘事生動講述著中國大地上的“綠色故事”。鏡頭切換間,是山河重塑的壯麗畫卷,更是中國走向綠色未來的堅定步伐。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提出20年。這一深刻闡明發展與保護辯証統一關系的科學理念,不僅引領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還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提供了新范式,為推動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指引中國建設生態文明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幾天后,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深刻闡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辯証統一關系,強調“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兩山”理念源自中華文明精粹,傳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脈。人與自然、生態與經濟、發展和保護,這些曾被視為難以調和的難題,在中國的實踐中找到答案。如同一粒種子,“兩山”理念播撒在中國的山川湖田之間,不斷生根發芽,逐漸枝繁葉茂。
廢棄礦坑和老舊廠房變成了青年圖書館和五彩田園,數字游民公社、機器人實踐基地等新興業態扎堆入駐,國漫茶咖、鄉音小館等網紅打卡點遍地開花……如今的余村實現了“採石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型升級。去年,余村接待游客12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000萬元。非洲碳交易所董事韋斯利·道格拉斯認為,余村探索出一條保護生態環境與提升民眾生活質量並進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實踐模式。
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雙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淨減少,“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中國“國際濕地城市”總數居全球第一……中國在世界生態版圖上標注下越來越多的“綠色坐標”。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兩山”理念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會議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2021年,在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成為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
“從全球發展理論演進視角看,‘兩山’理念是對傳統增長理論的革新。它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支撐,明確了生態環境與人民福祉之間的聯系,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也証明了社會—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的路徑切實可行。”西班牙生態專家、西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農林學院教授盧卡斯·古鐵雷斯·羅德裡格斯表示。
匈牙利布達佩斯長期可持續性研究中心主任阿提拉·格朗皮埃爾認為,“兩山”理念的非凡之處在於其超越了狹隘的功利主義與短期主義,不僅關乎環境保護,更彰顯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美國生態經濟學家、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克利福德·柯布表示,在實踐中不斷驗証、豐富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理論”對世界有著啟迪意義。
書寫國際綠色合作新篇
在毛裡塔尼亞西部特拉扎區的沙地上,一排排滴灌管線沿著壟溝延伸,嫩綠的果蔬苗破土而出。在中國新疆沙漠治理中廣泛應用的方格固沙、光伏揚水、智能灌溉等技術,經過適應性改進后“跨洲移植”,在非洲取得初步成效。中國支持的“非洲綠色長城”計劃重要示范工程——中非綠色技術公園項目,已成功固定100公頃沙地,其中4公頃沙地經中國固沙技術治理轉變為可持續利用的綠洲。
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等頻發的今天,如何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加公平的發展,是各國人民的普遍關切。中國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空氣質量改善最明顯的國家之一,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貢獻了全球1/4新增綠色面積。中國為世界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讓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清潔能源。中國大力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兩山’理念與生態扶貧、荒漠化治理、國家公園建設等協同發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彰顯了中國頂層設計的前瞻性與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為全球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巴基斯坦亞洲生態文明研究與發展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沙基爾·拉邁表示。
在巴西,中巴合作建設的美麗山特高壓輸電項目,不僅幫助解決亞馬孫流域清潔水電長距離外送和消納難題,還注重項目沿線生態保護,累計實施動物保護措施約6200項,補償種植森林約2000公頃﹔
在哈薩克斯坦,採用全套中國標准與技術裝備的阿克莫拉風電項目群,每年可為當地輸送綠電超8.43億千瓦時,節約標煤27.83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8.66萬噸——相當於抵消該國20萬輛燃油車年碳排放總量﹔
在非洲維多利亞湖畔,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三國技術人員應用從中國學來的治理和發展經驗,種出番茄、辣椒、黃瓜等高附加值蔬菜,推廣“稻田鴨”生態養殖控制害虫和雜草,通過沼氣發酵和光伏發電為家庭提供清潔能源。
…………
“中國堅定推動合作共贏,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中國以先進理念和務實行動推動綠色合作,持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中國攜手各方繪就的一幅幅綠色合作新畫卷,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和廣泛贊許,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匯聚全球生態治理合力
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中國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致力於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從東方起勢的綠色浪潮,正匯聚起推動全球生態治理合作、共建清潔美麗地球家園的強大合力。
共享生態治理智慧。舉辦能力建設交流研討班,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推廣應用生態修復、節水梯田等中國方案﹔與40多個國家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和援助協議,在老撾、尼日利亞、塞舌爾等國共建低碳示范區﹔積極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持,全球80多個國家受益……
共建交流合作平台。發起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與超過40個國家的180多個合作伙伴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舉辦上海合作組織國家綠色發展論壇,持續發揮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生態環保創新基地和上合組織環保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依托中國—東盟環境合作、瀾湄國家綠色合作、中非環境合作等多維合作架構,推動構建新型南南環境合作關系……
堅定踐行多邊主義。與各方一道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達成“阿聯酋共識”、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達成“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等成果﹔推動達成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牽頭發起“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實施倡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無論在國內政策實施還是在國際合作中,中國所作出的關鍵決策都對實現全球環境治理目標具有重大意義。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帕特裡克·奈斯表示,“兩山”理念穿越時空,已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也為世界點亮了智慧明燈。美國生態文明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安德魯·施瓦茲表示:“‘兩山’理念的提出,正在有力地引導我們邁向更可持續、更公平的未來。”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中國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攜手各國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為實現人類和地球更加美好的未來注入不竭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