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08:2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回顧黨的歷史,“實事求是”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結合中國革命斗爭實踐,用中國話語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行的高度概括。多維度考察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探索,對於我們自覺把“實事求是”作為有效思想武器,更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群眾史觀
一切為了人民,是毛澤東同志開展革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並成為他的價值追求和革命動力。毛澤東同志自小就關注人民疾苦,曾給自己取名“子任”,寓意以天下為己任。他明確指出,“為什麼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毛澤東同志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做到從人民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強調“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實踐基礎,為人民而堅持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主體觀
中國人民始終是發展中國的主體力量,同時也始終是認識中國的主體力量,最了解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毛澤東同志始終將中國人民視為主體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以人民的力量改造中國和世界。他實事求是地調查分析中國各階層的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調動廣大農民、工人的政策措施,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正是立足中國實際,敢於堅持真理,深刻汲取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他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黨指揮槍”等重要論斷,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他堅持從實際出發,全面批判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在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人民,獨立自主探索出中國革命的成功道路,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民自己來解答。
矛盾觀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問題是矛盾的外在表現,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堅持矛盾觀,正視存在的各類問題,並通過調查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毛澤東同志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真理。調查研究是毛澤東同志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重要工作方法,是貫通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的有效途徑。
為探究中國革命的道路,毛澤東同志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報告,提出“反對本本主義”“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著名論斷,為當時黨和紅軍了解農村和城鎮的情況,研究革命斗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和重要依據。做好調查研究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隻有通過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事情真相,把握問題本質,找准解決矛盾的思路和對策。
發展觀
真理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不受主觀意識和社會歷史的影響而存在,同時真理又依賴於人類社會和歷史條件而存在,因為人類的認知是不斷發展的。毛澤東同志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當作一成不變的公式。在中國革命動力問題上,他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政治狀況等進行了深入調查分析,認為“中國革命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必然不能勝利”,農民是工人階級堅固的同盟軍,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可靠的同盟軍,民族資產階級則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軍。根據這些情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隨著中國革命的中心工作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而採取不同的政策。
例如,在黨成立之初和大革命時期,中心工作是反帝反封建,提出了國民革命統一戰線政策﹔大革命失敗之后,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提出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政策﹔抗日戰爭時期,中心任務是打敗日本侵略者,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解放戰爭時期,中心工作是解放全中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提出建立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政策。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革命實踐的發展,堅持大團結大聯合路線,解決了人心和力量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成為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
系統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毛澤東同志善於從全局或整體上思考和解決問題,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念認識、分析、解決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他指出,“沒有全局在胸,是不會真的投下一著好棋子的”,強調運用“全局性”思想認識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性,堅持以具有鮮明系統性特征的戰略思維來研究和把握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
毛澤東同志在早期紅軍建設中,研究分析了舊軍隊的基本情況,提出軍事不能同政治、經濟、文化等割裂開來,要上馬打仗,下馬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等工作。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他充分分析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科學把握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撰寫了《論持久戰》等,不僅系統闡述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而且創造了一整套不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堅定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依據現實情況,系統組織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有著通盤籌劃,一環緊扣一環,相互照應的完整部署。
(摘編自2024年2月28日《光明日報》 彭曉輝/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