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15:54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28日,中共黨史黨建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武漢紡織大學建全會堂舉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理論創新、體系建構和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入研討。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致歡迎辭,校長傅欣主持開幕式,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程碧海出席研討會。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代表參會。
徐衛林在致辭中對本次研討會的成功開幕表示熱烈祝賀,同時向蒞臨參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達了熱烈歡迎與誠摯感謝。他指出,中共黨史黨建學是研究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與自身建設規律的學科,肩負著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建黨精神、落實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武漢紡織大學始終高度重視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建設,有效推動了數字黨建與傳統黨建融合,形成了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黨建特色。他提出,“月面國旗”所象征的,從一針一線中走來的不僅是科技的飛躍,更是紅色基因的無聲傳承。武漢紡織大學將繼續以服務國家戰略為使命,深耕材料科技與紅色文化融合創新,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新時代黨建引領下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力量。他衷心地期望能以此次研討會為新的契機,匯聚各位專家的卓越智慧,為與紡織特色深度融合的黨史黨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能。
傅欣在主持論壇開幕式時指出,本次研討會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進中共黨史黨建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以及人才培育體系建設,凝聚學術共識,探討前沿問題,共同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他要求參會師生要珍惜這一寶貴的學術交流機會,主動汲取專家學者的思想精華與實踐經驗,深入思考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積極投身學術創新與實踐探索,不斷提升研究水平和育人實效,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貢獻智慧力量。
首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王炳林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研究》主編辛向陽作專家主旨報告。
王炳林在主旨報告中闡述了構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標識性概念體系的思路。他認為,標識性概念具有提煉學科精髓、助推學科發展、聯通思政育人的核心作用。標識性概念體系應層次分明,以“中國共產黨”“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等源概念為根,衍生核心概念與重要概念,並形成新的一般性的概念。構建標識性概念體系需要堅持守正創新根本原則,立足人民立場﹔同時吸收人類文明成果,並善於面向世界總結實踐經驗,從而形成自主知識體系。
辛向陽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高質量發展,首要是堅持並嫻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証唯物主義方法論。其次,必須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史,通過編寫與比較世界主要共產黨的簡史,在全球化政黨參照中深化對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思想獨特性的認識。最后,應夯實學科基石,重點研究中國共產黨的觀念體系,深入闡釋“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等核心命題,系統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根本問題,以此構建堅實的學理基礎。
專家研討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院長、黨委書記鄧純東,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李佑新,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華南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陳金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大學中共黨史研究中心主任程美東,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士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宋進,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山東大學政黨研究所所長臧秀玲,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宗靈教授,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艷教授等9名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研究,圍繞唯物史觀指導價值、學科視域拓展、自我革命實踐、學科高質量發展等核心議題展開研討交流,為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理論創新與實踐推進提供多元視角和專業思路。
李佑新認為,在中共黨史研究之中,必須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其中有四個要點需要把握:一是要從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闡釋史料史實﹔二是要從歷史的整體去理解史料細節的意義﹔三是要從中國近現代史的本質和規律去把握中共黨史的主題主線﹔四是要站在正確的價值立場去研究和評價中共黨史人物與事件。
陳金龍認為,當前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研究可從四個視閾拓展:一是空間維度,研究中國共產黨的空間理念、區域協調方法及其作用﹔二是情感維度,研究中國共產黨情感的構成和表達﹔三是深化改革開放史研究,關注思想史、實踐史及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內容﹔四是注重經典閱讀史的研究,考察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生成、黨員干部的閱讀動因、方式及實際效果等。
程美東介紹了自我革命提出的國際國內背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傳統,探討辨析了自律他律博弈最優解、自我革命的限度、組織機制、手段、社會效應等問題。
張士海認為,文化領導權是政黨領導權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對於政黨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意義。從歷史維度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傳統﹔從現實維度看,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當前夯實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根基的關鍵舉措。
鄧純東認為,中共黨史黨建的研究要推進學科的體系化與學理化,重視對黨的政治路線演變史、黨的奮斗實踐史、黨的組織建設史等內容的研究。同時,在黨史的學習中注重比較鑒別,尤其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經驗教訓的研究、對非馬克思主義政黨和資產階級政黨的批判性研究、對中國共產黨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經驗的研究,並以歷史和現實為根據,堅持論從“實”出進行總結提煉和概括。
宋進強調,中共黨史黨建學的發展需要有國際視野。在學科維度上,要明確黨史黨建學科與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具體呈現與深化﹔在理論維度上,中共黨史黨建的研究要“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勇於突破“西方中心論”的桎梏﹔在歷史維度上,要將國際視野的“空間”維度嵌入歷史演進的“時間”縱軸中來考慮,更好地把握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世界歷史意義。
臧秀玲指出,當前,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發展迅猛,形成了研究對象清晰、研究內容豐富的發展現狀,但仍面臨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存在供需矛盾、學科定位與研究范圍邊界不清、學科創新與研究方法不匹配等諸多現實問題。需要把推動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貫穿學科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以創新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研究方法構建具有解釋力和說服力的研究范式﹔用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結構性”特征來優化學科結構與資源配置﹔強化“協同性”機制,激發開放協作的強勁動能。
劉宗靈認為,拓展中國共產黨紀律史研究需要“明基調、拓視閾、尋議題”。要以持“正”、求“真”、創“新”為中共紀律史研究的總體基調,在學科融合、黨際比較和古今接續中拓寬研究視野,重視概念話語流變史、制度實踐演進史和主體導向觀念史的研究。
劉艷指出,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黨史黨建學科的人才培養上,探索了一條“扎根地域、融通行業、服務基層”的特色之路,以湖北紅色文化為根基,深耕湖北黨史,通過數字賦能紅色文化傳承﹔以行業特色為載體,融通紅色紡織史,創新育人新載體﹔以服務基層為導向,聚焦基層黨建,強化學生的使命擔當。
此次中共黨史黨建學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是一次立足學科根基、彰顯特色路徑的思想碰撞,更是一場回應時代命題、擘畫發展藍圖的學術實踐。會議凝聚了學界共識,聚焦了前沿議題,拓展了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推動了學術成果的交流與共享,為推動中共黨史黨建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資源與前進動力。(魏依慶、黃小燕)
來源:武漢紡織大學新聞文化網
相關專題 |
· 學術動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