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縮短“時差”促創新(評論員觀察)

——“差距”之中育新機②

周珊珊

2025年09月30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共同體,有效縮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時差”,一定能讓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主持開幕式穩定發揮、競速比拼奔跑自如、格斗比賽有模有樣、自主換電精准高效……近段時間,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接連舉辦,國產機器人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機器人產業動能強勁,讓“人機共生”的美好願景離現實更近,也映照著科技創新成果加速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穩健步伐。

  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創意構思轉化為市場產品,中間的“時差”越短,創新的效率就越高,發展的動能就越強。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誰能更快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可以說,能否縮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時差”,不僅關乎企業的興衰成敗,更對國家核心競爭力有著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從書架上的論文到貨架上的商品,貌似“一步之遙”,實則“關山萬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依托我國產業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促進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真正實現“接得住”“轉得出”“用得好”,方能以高質量科技供給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真正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提升“轉得了”的能力,需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每年技術成果轉化率達75%以上,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秘訣在於,研發工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工程驗証”三級研發體系,構建了從材料設計到工程轉化的完整創新鏈。在滿足市場需要與提升研發能力之間形成互促閉環,這樣的創新更有效率。

  破除“不敢轉”的風險,需要強化機制保障,更好營造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氛圍。四川制定方案、修訂條例,出台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后轉化、先使用后付費等舉措,2024年全省登記科技成果同比增長20%,技術合同登記額同比增長33.6%。機制鬆綁激發源頭活水,讓“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都沒有后顧之憂,科技成果轉化自然更加順暢。

  破解“不會轉”的困惑,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需要做好科技服務支撐。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不是簡單地跨越一紙專利,而是一場系統性接力。截至6月底,我國已建成33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41家中試平台納入重點培育庫。產業創新平台建設持續推進,為成果產業化提供了堅實支撐。“科技紅娘”穿針引線,中介平台支撐托舉,讓企業找技術、技術找落地場景都有了依托,提升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和效率。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抓好主體、暢通渠道、營造生態,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共同體,有效縮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時差”,一定能讓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05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