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耕海牧漁”新解(新知)

姜曉丹

2025年09月30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現象】廣東珠海以南海域,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台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隨波起伏,日均發電量可達1萬千瓦時,能滿足約1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座商用海底數據中心穩定運行超兩年,利用海水作為自然冷源,有效減少能耗、大幅提升效率。隨著開發利用水平持續提升,海洋這座藍色寶庫的潛能得到進一步釋放,生動詮釋著:“耕海牧漁,發展海洋經濟大有可為、大有前途。”

  【點評】

  歷史上較長一段時間,人類與海洋的互動多圍繞“興漁鹽之利”“行舟楫之便”展開。傳統意義上的“耕海牧漁”,常常與碧波之上的漁船、星羅棋布的養殖網箱或是隨波搖曳的海帶田聯系起來。而今,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賦予“耕海牧漁”新的豐富內涵。

  新在方式更新。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創新運用“船載艙養”模式,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約3600噸。三文魚養殖工船“蘇海1號”配備水質監測、自動投飼、智能管控等系統,可實現“即捕即加工、即產即銷”,助力提升國產三文魚的新鮮度、供應穩定性與市場競爭力。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入現代化海洋牧場,依托科技賦能,傳統牧漁正實現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的轉變。大型桁架網箱和養殖工程精准調控餌料投喂,衛星遙感和衛星通信技術讓出海有了“千裡眼”“順風耳”……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為實現“藏糧於海”、豐盈“藍色糧倉”提供有力保障。

  新在內容出新。海洋能量的多樣性超乎想象,比如利用海洋表層與深層的溫度差發電,利用淡水與海水之間的鹽度差產生能量。今年在廣州全面啟動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有助於發掘冷泉區甲烷和冷泉生物的巨大潛在價值。

  加快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攻關及海洋技術裝備研發步伐,讓更多原本隱匿於深海或無法進行規模化開發利用的能源資源走進生活,能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新在產業革新。從免疫抗腫瘤海洋1類新藥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到國產大型郵輪首航一年運輸出入境旅客60萬人次,再到我國首個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研究試驗項目累計發電超20億千瓦時、實現養殖年收入近億元,海洋特色產業發展亮點持續涌現、業態日益多元。

  瞄准“做強做優做大”目標,將蔚藍之海打造成一個個產業高地,海洋經濟這一“藍色引擎”將迸發更澎湃的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越是向海洋深處挺進,越可能進入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越沒有現成的路徑方法可循。勇闖“深海無人區”,拓展海洋經濟的全新“打開方式”,必須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同時,須摒棄一些國家邊開發邊污染的老路,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並舉,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努力構建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

  藍色大海機遇無限,海洋經濟前途無量。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做好新時代“耕海牧漁”“經略深藍”大文章,定能助推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為人類海洋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05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