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村集體增收——

167個“百萬元村”的致富密碼(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本報記者 吳儲岐

2025年09月30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是我們合作社生產的香包,材料是純棉布,內裡填充中草藥,純手工縫制,請大家多多支持……”鏡頭前,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台頭鎮北孫村黨支部書記張富軍已經連續直播4個多小時,看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訂單,聲音沙啞卻難掩喜悅。為了拓寬市場銷路,2023年,他帶領村民探索發展農村電商,不僅帶火了村裡的香包產業,還帶動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年增收超過30萬元。

  這是壽光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村集體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當地把“黨建引領·共富鄉村”作為縣委書記抓黨建突破項目,持續提升村集體“造血功能”。2024年,壽光市167個村集體收入過百萬元。

  在聖城街道前朴裡村,小吃街人聲鼎沸。菜煎餅、烤生蚝、炒雞架香氣四溢,吸引不少年輕人打卡品嘗。“我們把閑置地塊開發成網紅街市,安置了57個美食攤位,年租金收入95萬元。”前朴裡村黨支部書記寇建光說。

  去年以來,壽光市積極開展集體增收“揭榜亮諾”活動,組織各村拿出“施工圖”,推動實現“村村有項目、發展有路徑”。其中,發布“強村共富合作人招募令”,對閑置低效資產宣傳推介,吸引商家合作開發﹔每季度舉辦交流會,搭建互比互學、以賽促干的平台。為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壽光籌資500萬元成立“強村共富發展基金”,每年拿出2%的收益獎勵優秀項目,對集體增收明顯的好項目進行獎勵。

  前疃村黨支部書記殷鳳海最近收獲了一份“大獎”。他們的“番茄串起共富路”項目在壽光市交流會上獲得一等獎,合作社不僅拿到5000元獎勵,還獲批1000萬元低息貸款授信。“既有面子,又有裡子,大伙兒干勁更足了。”殷鳳海說。

  跨村聯建,是讓土地“生金”的又一個重要抓手。壽光蔬菜產業起步早,村庄裡老棚、舊棚可不少。大棚升級換代需要土地資源,但一村一庄受地域限制,難以規模經營。為此,壽光市以黨建為紐帶,推動各村變“單打獨斗”為“跨村聯建”。上口鎮西景明片區整合5個村的零散土地,建成1500畝景明共富園區,畝產收益從不到1000元躍升至近2萬元,5個村年增收150萬元。

  盤活“三資”家底,進一步推動村集體“錢袋子”鼓起來。壽光市創新搭建縣鎮兩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通過農村“三資”進場交易,吸引有實力的競爭者參與競價,既解決過去“熟人發包”的問題,又讓閑置低效資源實現利用最大化。去年,壽光市累計完成出讓類農村產權交易項目203宗,溢價率超過97%,為村集體增收2.5億元。

  “只要動腦筋,土裡能生金。我們將發揮‘強村共富發展基金’的撬動作用,支持更多優質增收項目,提升村集體的‘造血功能’。”壽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洪科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19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