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我們的5098,從未遠去的每一天——獻給偉大抗戰中的英雄烈士

2025年10月01日09:11    來源:新華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5098。請記住這個數字,如同記住你我的名字。

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5098天。血染的一天,又一天。山河記得,我們記得。

時間來到2025年9月30日,我國第十二個烈士紀念日。從首都北京到萬裡邊陲,我們以國家的名義告慰英靈:

英雄的土地上,血染豐碑巍然,生命奔涌向前,奮斗未有窮期。

緬懷:以國之名致敬英烈

當東方曙光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鍍上金邊,億萬雙眼睛注視同一個方向。被血色浸染的歷史,在陽光下深沉回響。

30日上午,庄嚴的天安門廣場,人們靜靜肅立,深情緬懷逝去的先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映射穿越時空的光芒。

同一時刻,20公裡外的盧溝橋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的人們,絡繹不絕。

館內,一面巨型照片牆無聲矗立。牆上5098張抗戰照片,記錄四萬萬中國人民浴血奮戰14年的5098個瞬間。

已然泛黃的黑白照片,是一個個曾經滾燙的生命。他們救亡圖存、不屈抗爭的身影,深深震撼著每一名駐足凝視的今人。

“5098天太漫長了,是一場苦勝。”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副館長黃春鋒說。他和同事在數以萬計的抗戰歷史影像中反復挑選,最終完成這一跨越時空的視覺矩陣。

個體的記憶,匯成民族的苦難輝煌。5098個日夜的犧牲與奮斗,化作精神的燈塔,指引人心。

“咱們安穩富足的生活,是無數英雄用生命換來的。”照片牆前,一名母親緊握手中紅旗,輕聲對身旁10歲的孩子說。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兵由家人攙扶著,久久佇立照片牆前,顫巍巍抬起右手,端端正正敬了個軍禮。

這一天,哀思與敬意,在廣袤的國土上涌動。

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牆”前,遠道而來的人們神情凝重﹔延安革命紀念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引人駐足﹔上海,四行倉庫牆體彈痕清晰,八百壯士的吶喊依然回蕩……

日升月落,星河璀璨。無數個你我,帶著英烈的遺志和夢想,繼續書寫新的歷史。

不忘:壯烈身影從未遠去

“記住黑暗不是為了詛咒黑夜,而是為了永遠守望黎明。”

“抗戰館的每一個角落,都適合握緊拳頭。”

“擦淨歷史的鏡子,走好未來的路。”

…………

翻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裡的留言冊,一行行字跡飽含深情,致敬一個民族的血性與溫度。

不曾忘,當家國蒙難、文明蒙塵,無數人挺身而出,以脊梁撐起將傾的大廈,用生命書寫壯烈的史詩。

狼牙山巔,革命壯士縱身一躍,把最后的吶喊留給蒼茫大地﹔冰天雪地,楊靖宇草根棉絮果腹,鋼鐵意志御敵,寫下忠誠最悲壯的注腳﹔臨刑前夕,抗日英雄趙一曼以“實行”二字為幼子立范……

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開學第一課”上,趙一曼的孫女陳紅殷殷寄語:“親愛的孩子們,你們要永遠銘記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艱苦歲月,銘記還有無數和趙一曼一樣,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的先烈英魂,正長眠在我們腳下的黃土青山。”

“不止是心靈的震顫,更是精神的洗禮與傳承。”現場聆聽的人大公共管理學院2024級博士生沈明輝說。

不敢忘,那些模糊而堅韌的面容,時刻在提醒我們,從何而來,又該向何處去。

在因抗戰而生的重慶南開中學,愛國救亡的情懷,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學子。今天,這裡的老師們引導學生觸摸歷史。“三尺講台即烽火台,要讓抗戰英烈們的精神在每一代學子的血脈中永燃。”歷史教師程琳說。

祖國遼闊的邊疆,忠誠之火燃燒得熾烈。新疆克州邊境管理支隊的民警陳建竹和戰友們正在巡邏,用腳步丈量國境線的每一寸土地。“80年前,先輩以血肉筑起長城﹔80年后的今天,我們以青春守護安寧。”

5098天,山河重塑﹔80年,正道滄桑。

“我想說,我們年輕人並沒有忘記這段歷史。”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一名觀眾這樣留言。

歷史從未遠去,它跟隨每一次心跳,在每一雙緊握火炬的手中傳承。

希冀:“總有一天”已然照進現實

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這裡舉行。受閱方陣如移動的鋼鐵長城,在80周年歷史坐標上,踏出民族復興的鏗鏘足音。

歷史的天空下,戰機呼嘯而過,如雄鷹展翅。周恩來總理侄孫周日和眼含熱淚,告慰先輩:“當年‘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的無奈已成為歷史,今日中華已騰飛於世界!”

同在現場的還有林桂春烈士的外孫女崔雅環。她婆娑的淚眼中,仿佛閃現姥爺和戰友們年輕而堅毅的面龐。烽火硝煙中,那一輩人堅信,“總有一天”,鮮血澆灌的土地上,會開遍安寧與幸福的花朵。

“姥爺,請您和戰友們放心,你們用生命托舉的‘總有一天’,已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每一天’。”

穿越時空的告白,是給英雄們最綿長的致敬。

“總有一天是我們能夠見天日的!”1939年正月,廣東羅浮山腳下,28歲的余鐵夫在烽火中給母親寫信。戰火紛飛,郵路漫漫,一年后母親收到信時,兒子已把生命獻給山河。

那是怎樣一個中國?大地破碎、國弊民窮。可即便在最深的暗夜,仍有人仰望星空。他們堅信,待黎明回來,中國會重生。

方志敏在獄中寫下:“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這不是預言,是對家園最深沉的愛戀,對家國最堅定的相信。

希冀不滅,信仰不渝。苟利國家,生死以之。

中華兒女前赴后繼,發出“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怒吼,用犧牲照亮了通往明天的道路,為這個飽經滄桑的民族,獻上最崇高的理想——一個獨立、自由、強大的新中國。

放眼今日中國,“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

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採樣返回,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完成第300次下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夙願成真。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即將高質量完成,中國式現代化新程已啟。中國人的天、中國人的地、中國人的海,都是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13歲的少年周文軒用稚嫩的筆跡寫道:“好好珍惜當下,珍惜革命先烈的努力。加油沖,為祖國奮斗!”

先烈有知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

“總有一天”,是先輩的期盼,也是傳到吾輩的接力棒。它源於苦難,成於奮斗。它告訴我們,今天的每一刻安寧,都是昨日披荊斬棘的回響﹔每一份照進現實的幸福,都寫有你們的名字。

傳承:英雄的民族永遠向前

北京西城區佟麟閣路,秋陽穿過梧桐葉,落在一座懷表樣式的紀念雕塑上。1937年7月28日14點30分——佟麟閣將軍殉國的時刻。

人們往來於此,注目、鞠躬、靜默,而后走入光裡。

何以有力量,何以戰無不勝?因為偉大的民族總有英雄挺身而出。

“我榕兒當時勇不勇敢?”得知兒子犧牲的消息,陳祥榕的母親含著淚問。

勇敢!2020年6月,冰冷的加勒萬河谷。面對外軍非法越線挑舋,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為祖國戰斗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而今,從新藏線上的“祥榕橋”“紅軍橋”“思遠橋”“焯冉橋”,到新疆和田的“問勇路”,無數后來者正沿著英雄的足跡前行。

出發救火前,“00”后小伙子王佛軍發了最后一條朋友圈,配圖是夜色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和他逆行的背影。突發林火爆燃時,他曾有過撤退的路,但為了掩護隊友,又轉身沖進了火海。

向前進!為黨、為國、為民。這些年輕的生命,以英雄的姿態,完成了對信仰的詮釋。

他們讓我們看到,那歷經5098天淬煉的精神,從未褪色,不同的時空下,在一代代中國人身上延續,並被賦予新的意義。

看,抗疫前線,請戰書上寫滿逆行者的名字,是白衣為甲的誓言﹔實驗室裡,科研人員熬紅的雙眼,映出科技報國的赤子初心﹔稻田深處,躬身的背影連接起禾下乘涼夢,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你們走過的路,已經繁花盛開﹔你們守護的山河,如今國泰民安。請放心,這盛世,如你們所願。”

這條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數萬點贊的留言,道出國人對先烈最真摯的情感,更激勵著為美好生活行動起來的千千萬萬……

此刻,獻花簇擁著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我們獻上的,何止是鮮花,是深沉的思念,是歲月和美、人間靜好,是無數烈士托舉起的今天。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或許,答案就在這挺立於天地間的石碑上。自1840年以來,從風雨如晦到山河日新,英雄之氣升騰於中華大地,化作大地蔥蘢、曙光萬丈。

走在民族復興征程上的我們,接過精神的炬火,走向無數個“新的一天”。

當陽光再次洒滿神州,當市井街巷的煙火裊裊升起,當我們穿梭於人海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是對5098個不平凡日夜最庄重的回答,也是對所有遠去身影最深沉的告白。

翻越五千余個日夜,走過五千多載歲月。到如今,我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巍巍,江河滾滾向東。

苦難從未讓我們低頭,前進的腳步隻會更加堅定。

親愛的中國,就讓我們奮斗吧!向著東方升起的朝陽。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董博婷、唐健輝、朱高祥)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