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深刻認識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

鐘才文

2025年10月01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679億元,2024年達到134.9萬億元,年均增長8.8%,遠高於全球經濟同期約3%的增速水平。“十四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后,先后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達140萬億元。這麼大的經濟體量,能夠保持長期穩定發展,其背后蘊藏著深刻的內在邏輯。

  黨的領導把握方向、協調各方,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保証。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重在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有效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能夠避免西方多黨制下的政策短視、朝令夕改等,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提供重要“穩定錨”。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有效整合多元主體利益訴求,保障當前利益同長遠利益相結合、局部利益同整體利益相一致。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中國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筑牢了中國社會長期穩定基石。

  理論體系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指南。理論是行動的先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堅持“兩個結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習近平經濟思想提出“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由此形成的發展理念、道路、制度等實現了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和西方發展模式的超越。

  戰略規劃引領和有效宏觀調控相結合,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獨特優勢。用中長期戰略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引導資源要素跨周期合理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中國通過編制中長期發展戰略、五年規劃、年度計劃等,合理確定長中短期目標任務,相互銜接、有序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中國注重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加強逆周期調節,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提振社會信心,既保証一定政策力度,又預留足夠政策空間,及時熨平經濟運行中可能出現的波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力量之源。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民的首創精神最為寶貴,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方面,注重在發展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近1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另一方面,正是因為中國堅持共享發展,國家發展“大圖景”與人民群眾“小目標”同頻共振,贏得了人民信任,得到了人民支持和擁護,黨和政府公信力得到有效增強,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為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注入不竭活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二十屆三中全會,始終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顯著優勢持續釋放出來。近年來,中國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推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斷優化的新動力。

  超大規模市場和創新驅動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強大引擎。中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形成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十足的國內市場,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創新空間。同時,中國具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優質的人才資源等供給側優勢,傳統產業已具備先發優勢地位,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供需之間良性互動互促,有效降低了創新創業成本,加快了技術迭代更新,推動了需求擴大升級,滿足了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釋放出人口規模巨大現代化的獨特潛力。

  總的看,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多種因素協同聯動、系統集成形成強大合力的結果,有大邏輯,更是大趨勢。續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新奇跡,我們的底氣和信心就在這!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1日 03 版)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