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耕雲播雨八十載

——4位氣象人的氣象故事

2025年10月01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浙江麗水雲和梯田景觀,當地研發相關氣象產品,助力游客“打卡”。

  廣東河源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觀測員施放北斗導航智能探空氣球。

  福建廈門“天語舟”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
  以上圖片均為中國氣象局提供

  1945年,人民氣象事業從陝西延安鳳凰山下起步。80年來,氣象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建成布局科學、綜合立體的氣象觀測體系,氣象服務成為覆蓋面最廣、社會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氣象綜合實力躍居世界前列。

  新時代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氣象部門將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為重要戰略定位,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不斷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護佑人民福祉安康、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本版選取4個故事,以親歷者視角,講述鮮活實踐,反映氣象事業取得的顯著成就。

  ——編  者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氣象台台長李希燕

  “遞進式氣象服務筑起生命防線”

  本報記者  李茂穎

  今年5月30日傍晚,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暴雨像瀑布一樣,從獨龍江上空傾瀉而下。

  此時,獨龍江鄉的降水量已達到95.7毫米。

  獨龍江一帶,峰高坡陡、土層淺薄,一年中300余天有雨。每至雨季,陡峭的地形更是如同導流槽,快速匯聚雨水,讓地質災害風險陡增。

  緊盯氣象雷達、衛星雲圖,參考數值預報結論,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氣象台分析研判,這場雨還會持續,並且預計未來24小時累計雨量可能突破150毫米。此時,貢山縣還處於較低級別的預警狀態,情況非常緊急。

  “我們立即開展了‘1262’遞進式服務,連續發布預警,明確12小時強降水落區為貢山縣全境,獨龍江鄉為6小時強降水落區。”怒江州氣象台台長李希燕說。

  李希燕所說的“1262”機制,是近年來雲南省委省政府推動建立的防汛預警叫應聯動機制。氣象部門提前12小時預報大於50毫米降雨落區,並精確到縣(區),提前6小時、2小時預報大於50毫米降雨落區,並精確到鄉鎮(街道)﹔地方防汛部門依據氣象部門預報,提前12小時劃定重點防范區域,提前6小時預置救援力量,並轉移特殊重點人群﹔提前2小時組織轉移受影響區域人員。

  預警信息發出后,貢山縣防汛指揮部果斷提升應急響應級別,各級政府預置救援力量,關停景區、封閉道路,組織群眾轉移和巡查防守。獨龍江鄉立即升級應對措施,組織包鄉包村干部提前轉移危險區域的村民,關閉獨龍江景區,疏散游客。

  得益於提前預警,全州3500多人緊急避險轉移,實現人員零傷亡。

  與過去相比,如今的氣象預警更精准、更及時。李希燕介紹,怒江州近年來持續加密觀測站網建設,數值預報模式分辨率也從過去的10多公裡提升至1—3公裡。“氣象衛星雲圖、雷達產品等可在幾分鐘內更新一次,精准定位鄉鎮級強降水落區,支撐預報員做到遞進式預報。”李希燕說。

  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災”,獨龍江暴雨應對的實踐,是氣象遞進式服務機制不斷完善和升級的縮影。

  “遞進式氣象服務筑起生命防線,群眾的防災意識也在提升。”李希燕說,現在大家不僅會主動關注氣象公眾號,還會詢問如何接收預警信息。

  目前,怒江州氣象預警信息可精准送達目標人群。

  【鏈接】

  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氣象部門建立了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完善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加強臨災預警“叫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暴雨、台風、干旱等重大氣象災害對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目前,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下降到年均800人以下,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下降到0.3%。

  

  河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余衛東

  “天氣變幻無常,氣象服務不能停”

  本報記者  張文豪

  金秋時節,河南商丘柘城縣的一片玉米地裡,植株整齊挺拔、穗大粒飽。

  然而,今年7月,這裡的玉米葉在烈日下卷成了細條。河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余衛東及時發現了這一情況。

  7月16日,余衛東在研究所高標准農田作物實景監測系統中發現,豫南、豫東部分地區的玉米葉片開始卷曲。

  “葉子卷成這樣,說明植株已嚴重缺水。7月是夏玉米生長發育旺盛期。再不下雨,產量要受影響。”余衛東說。他立刻查閱未來7—10天預報,發現依然沒有有效降水。

  情況緊急,余衛東迅速組織團隊融合衛星遙感與地面觀測數據,制作出未來一周的土壤水分預報圖,精准鎖定干旱重點區域和關鍵時段。

  “我們不僅要看天,還要懂農時。”他說,在作物干旱耐受臨界值到來前發出預警,立即採取措施,可以避免災害。

  7月24日,河南省氣象局與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發布夏玉米花期高溫預警。

  一條預警,為河南部署農業防災減災、科學指導抗旱贏得了先機。

  預警是起點,后續的應對更為關鍵。

  余衛東和團隊連續撰寫多份專題報告送至相關部門,提出抗旱措施建議,全省各地迅速啟動“一噴多促”和灌溉保墒工作。7—8月,河南累計澆灌面積達1.24億畝次,旱情得到緩解。

  “那段時間,我幾乎沒在晚上10點前下過班。”余衛東笑著說,“看到墒情緩解、玉米逐漸恢復生機,就覺得值了。”

  從事農業氣象服務30余年,余衛東習慣了與天氣“賽跑”。從最初的人工觀測到如今的多源數據融合,從經驗判斷到智能網格預報,他見証並參與推動了河南農業氣象服務的現代化進程。

  眼下,余衛東和同事正緊張投入到“三秋”氣象服務工作中,為秋收秋種提供氣象支撐。

  余衛東認為,農業氣象服務既要“頂天”——緊跟科技前沿,也要“立地”——扎根農田、服務農民。“天氣變幻無常,氣象服務不能停。”他說。

  【鏈接】

  在保障生產發展方面,氣象部門實施糧食保豐、交通保暢、能源保供、新質生產力保穩等氣象賦能增益行動,助力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目前,氣象服務擴展到70多個行業大類,深度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氣象台台長徐佳男

  “把熱愛融進每一次日出預報裡”

  本報記者  劉軍國

  凌晨4點多,東方泛起魚肚白,眾人靜候第一縷陽光躍出海面……今年夏天,無數人慕名來到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觀看海上日出。

  近年來,“追光”看日出在海鹽很火。2024年,204.23萬人次的游客涌向這裡。“追光”熱的背后,是一群氣象人的默默守護。他們用專業的氣象服務,把游客“碰運氣等日出”的忐忑,變成了“按預報賞晨光”的篤定。

  2022年夏天,海鹽縣氣象台台長徐佳男帶領團隊開始在微信、微博上發布簡單的日出預報。

  然而,杭州灣地區復雜的天氣條件,常常讓預報“失准”。與此同時,游客們的需求也越來越細。

  徐佳男帶領團隊提檔升級日出氣象服務,收集歷年日出時段的雲量、濕度、風力數據,分析杭州灣大霧的形成規律。“我們還跑到觀景台跟游客聊天,了解游客的需求。”徐佳男說,團隊把游客關心的舒適度、安全性、環境美不美等都納入考量。

  去年9月,海鹽縣氣象台制定並出台地方性技術規范——《日出觀賞氣象綜合條件等級》。技術規范讓海鹽的日出預報更為精細,不僅預報觀日出時間、日出可見指數,還預報人體舒適度指數、日出觀賞安全指數、日出觀賞環境指數及日出觀賞氣象綜合條件等級等方面。

  “目前人們能看到的每一項氣象要素指標,背后都是海量的觀測和數據校准。”徐佳男說,團隊每天根據實際日出場景校准預報結論,一點點把准確率提至87%。

  如今,海鹽氣象台已經能提前兩天作出日出預報,還能告訴游客“明天日出時可能有雲海,最佳觀賞點在‘敕海觀塘’城市陽台”。

  “我拿著相機追海鹽日出多年,以前總因為大霧空跑。”攝影愛好者郭秋敏說,現在有了日出預報,常能精准捕捉到“金邊日出”的絕美瞬間,“是氣象人幫我們鎖定了‘美好’。”

  從原先的手繪記錄,到屏幕裡的精准雲圖﹔從預報“能不能看見”,到守護“看得舒心”……海鹽氣象人坦言:“把熱愛融進每一次日出預報裡,糅進游客笑臉上的第一縷陽光裡。”

  氣象台的這份守護,也在為海鹽的發展助力。2024年,海鹽縣住宿、餐飲營業額突破6.89億元,同比增長22.1%。

  【鏈接】

  在保障生活富裕方面,氣象服務全方位融入鄉村全面振興和城市工作中,持續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開發更多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產品,不斷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氣象服務供給。比如,精細化氣象預報覆蓋全國3058個3A級以上景區和5萬多個景點﹔健康氣象預警產品覆蓋流感、紫外線、高溫健康、花粉過敏等17類風險。

  

  陝西省商洛市氣象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趙世發

  “打開了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大門’”

  本報記者  高  炳

  仲秋時節,地處秦嶺腹地的陝西商洛市,層林盡染。

  作為陝西唯一全域處於秦嶺腹地的地級市,商洛的森林覆蓋率達69.6%,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氣候資源富集。

  保障這方青山綠水,作為科技支撐部門,氣象部門身負重任。

  “數據打‘根基’,監測作‘前哨’,用‘數字’為科學決策做支撐。”在陝西省商洛市氣象局正研級高級工程師趙世發看來,建設一張“秦嶺氣候生態監測站網”至關重要。

  3部X波段天氣雷達、2站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376個區域自動氣象站、秦嶺國家氣候觀象台……如今,商洛已構建起秦嶺氣候生態系統多圈層觀測站網。

  趙世發告訴記者,目前已形成了聯合多部門、融合多源數據的28TB秦嶺氣候生態數據集,成為保護秦嶺生態、開發氣候生態資源的重要依據。

  氣象部門還開展了人工增雨作業,助力生態修復,平均每年作業10余次。

  近年來,商洛開始積極探索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

  走進山陽縣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一面電子顯示屏上,滾動著負氧離子數、人體舒適度、雲海和朝霞預報指數等信息。不少游客圍在顯示屏前,討論著當天出現雲海的可能性。

  “過去,游客想看雲海,全憑運氣。”趙世發說,氣象部門可提前24小時預判雲海出現的概率,“據此形成的‘雲海指數預報’,准確率達90%。”

  “我們根據預報,安排了行程,果然看到了雲海。”西安游客劉雨彤興奮地說。

  為激活生態旅游資源,商洛市氣象局還以慢直播形式,展示塔雲山、金絲峽等地的雲海景觀,去年在線觀看人數上百萬人次﹔此外,還打造了紅葉、晚霞、日出等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17處。

  核桃,是商洛的“山中之寶”。在核桃種植區域,氣象部門布設了多個氣象監測站。“通過分析數據,及時為農戶提供建議,護航核桃產業發展。”趙世發說。

  如今,商洛市氣象部門探索建立了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平台,研發出涵蓋植被生長、碳匯、生態農業、氣候康養、氣候旅游等11大類63種精細化服務產品。

  “它們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氣候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大門’。”趙世發說。

  【鏈接】

  在保障生態良好方面,氣象部門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探索氣候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路徑,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型人工增雨(雪)作業,提升風能、太陽能預報質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近5年,全國人工增雨(雪)作業累積增加降水1865億噸,人工防雹作業減少經濟損失約643億元。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1日 05 版)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