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2025年10月01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先來看兩個場景。
今年7月2日至7日,四川省瀘定縣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從7月1日12時開始,瀘定縣氣象局開啟“13131”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首次發布預警信息。7月4日21時40分,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電話“叫應”縣委書記和縣長。瀘定縣冷磧鎮黨委、政府接報后,迅速組織54名鎮村干部對沿河170戶550人實施緊急避險轉移,無人員傷亡。
今年7月底,“花粉監測預報”微信公眾號開始對夏秋季花粉進行預報。公眾號發布的預報結果由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合作開展,受到廣泛好評。有網友留言:“能在花粉濃度升高之前得到預警,可以提前用藥,已經基本可以控制住過敏了。”
這兩個氣象服務場景,一個是傳統的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場景,一個是創新的生活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場景,詮釋的正是氣象事業發展的不變與變。不變的是傳統的氣象服務全力助力防災減災﹔變的是氣象服務的廣度持續加大,預報的准確度不斷提升,正深度融入經濟命脈、生產生活中。
人們熟知的氣象服務是天氣預報。1945年9月,我國氣象事業在陝西延安創建。1956年6月,氣象部門開始向公眾發布天氣預報。今天的天氣預報,通過科技創新,准確率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村庄,氣象部門都可以開展逐小時預報。近年來,在精准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氣象部門探索發揮預報預警先導性作用,對氣象災害不斷縮小“包圍圈”,精准聚焦受影響區域並發出預警,形成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同時對重大天氣過程開展高級別預警“叫應”服務。精准的預報、精細的服務,發揮出強大的防線作用,有力筑牢防災減災氣象防線。
人們不太熟悉的是行業氣象服務。這是一種面向行業提供的氣象服務,比如農業、交通、能源、生態、健康、金融等領域的氣象服務。這一類服務根據行業需求,監測特定的氣象要素,研發相關數值模式開展預報,賦能行業發展。目前,氣象服務的行業大類已拓展到70多個。從航空航天、低空經濟到農業、冰雪、綠色經濟,從保障能源等行業迎峰度夏過冬到保障自然景觀“可預見”、花粉過敏“可預測”,處處都有氣象服務的身影。氣象服務正全方位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回望80年風雨歷程,氣象事業正是堅持了人民至上的原則,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成就。黨和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讓氣象事業找到了發展的目標,不斷向“更加准確”的使命靠攏。同時,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不斷向“更加精細”的要求靠近,為各行各業發展賦能增效。氣象服務的“分辨率”持續放大,“顆粒度”不斷縮小,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1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