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韓中兩國應進行面向未來的合作”

——訪韓國成均中國研究所名譽所長李熙玉

本報記者 王新萍 莽九晨

2025年10月02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若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就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韓國成均中國研究所名譽所長李熙玉表示,“今后我計劃寫一些面向大眾的書籍,同時繼續關注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

  為了拓寬韓國民眾了解中國的渠道,李熙玉2012年創辦韓國成均中國研究所。研究所定期出版《成均中國觀察》等刊物,成為韓國各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30多年前,李熙玉第一次到訪中國,乘坐從大連到沈陽的火車,沿線一望無際的平原和玉米地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當時我覺得中國真正要崛起恐怕需要很長時間。”幾十年來,他訪問中國數百次。他認為,中國隻用兩到三年就能實現其他國家需要10年左右才能取得的發展成果,通過“濃縮式增長”,成為韓國需要追趕的對象。他說,中國的發展是個奇跡,奇跡產生的原因就在於中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始終專注於‘中國’這個領域,對於一名學者來說,這是莫大的幸運。”他說。

  多年來,李熙玉通過專著、合著、編著、譯著等方式出版了大量介紹中國的圖書,其中《中國手冊》等工具書被韓國多所知名院校用作中國地域研究課程的教科書,李熙玉也因此獲得第十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近日,《中國手冊》第三次修訂出版,系統梳理了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與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態勢。

  “今年6月,我赴上海、杭州參觀了當地的高科技產業園區,還訪問了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近年來,得益於中國政府注重相關領域的長期戰略規劃,中國在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和未來技術等領域發展迅速。”李熙玉說,“如今的中國,已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在中國各地許多工廠,機器人正逐步取代人力。中國企業的成就不是偶然,體現了中國的實力。”在他看來,中國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的“世界工廠”形象,韓國產業很難在脫離中國穩定供應鏈的情況下發展。

  韓國政府明確提出,到2030年躋身世界人工智能強國前三名。“韓中兩國應進行面向未來的合作。”李熙玉說,他在教書生涯中一直強調人際關系對國際政治的重要性,並親身參與了韓中之間真正的交流。李熙玉表示,當前形勢下,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區域合作越來越重要,韓國有必要更新對中國的認知,“我在向國會議員們做的報告中也是這樣說的。”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2日 03 版)

(責編:劉圓圓、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