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人民創造歷史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來歷

王政堂

2025年10月03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屹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一座由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的不朽豐碑。其碑心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所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的碑心石,長14.7米、寬2.9米、厚約0.6米,是整個紀念碑中最大的一塊石料,也是我國建筑史上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它採自青島浮山,起初重達300多噸,從1953年3月31日正式動工開採,到10月13日順利運抵北京,歷時7個半月,共計有7000多名工人參與其中,整個採運過程背后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千挑萬選花落浮山

1949年9月30日,為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在研究設計方案的同時,紀念碑的施工准備工作也在緊張有序進行。其中,建筑石材的准備是重中之重。按照設計方案,紀念碑的碑文要刻在7塊高2.4米、寬4.62米的石塊上,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約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為了保証碑心石不折斷,開採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意味著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多噸。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建議,最終確定採用花崗岩,因為這種石材不僅色澤端庄大方,更以堅硬耐腐著稱,象征人民英雄精神長存。負責這一艱巨任務的施工組組長陳志德等專家先是查閱了大量資料,掌握了全國各大山脈的岩石情況,又到全國各地歷經3個多月的實地調查,帶回了許多石樣,送至清華大學材料實驗室進行質量、密度、耐酸、耐蝕性等測定。經過嚴謹細致的檢測、評審,一致認為,青島浮山的花崗岩最為合適,它具備硬、韌、純、細等特點,其石英含量成分高,石質堅硬耐風化,光澤顏色素靜淡雅,宛如為紀念碑量身定制,而且當時青島就有鐵路通往北京,距離北京相對較近,經綜合考慮,最終決定採用青島浮山的花崗岩作為紀念碑的碑心石。

集思廣益開採巨石

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對於碑心石(當時稱為“大石料”)的開採運輸高度重視,1952年12月13日,專門致函青島市人民政府協調此事。1953年1月13日,青島市委召開研究採運石料工作會議,市政府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北京方面派遣13人到會,並制定了系列會議匯報及學習制度。國營青島建筑材料公司第一石廠把大石料的採運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精心挑選了一批政治覺悟高、技術過硬的工人參與這項工作。作為施工組組長的陳志德工作非常認真,考慮問題非常周到,每天都做工作記錄並向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報告情況。

經過陳志德等專家的周密勘查,大石料的開採位置定在浮山的大金頂,1953年3月正式動工。但如何把一塊重達300多噸的巨石開採出來,專家們卻犯了難。剛開始想通過放“悶炮”爆破的方案,但怕控制不好藥量,對石料造成破壞,只能放棄。正當人們一籌莫展之時,陳志德等聽取了老技術工人朱培成提出的開採辦法:“螞蟻啃骨頭”,雖然“笨拙”但最為穩妥。工人們先在選定的石料四周畫出標線,用錘子和鑿子鑿開5米深的槽,使石料凸顯出來,再沿著石槽在預定剝離面上鑿出若干楔子眼,在石料長邊兩邊相對鑿出8個放置千斤頂的窩龕,各放置上200噸的千斤頂。然后,由幾十名工人手持重錘將鐵楔子插入預定的剝離線中,按照口令同時錘擊,最終歷時3個多月,於1953年7月將重達300多噸的大石料成功地從岩體上剝離下來。

協作配合運抵北京

大石料開採下來后,如何運下山、運到北京去,又成了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青島市政府組建了由公安、鐵路、採石廠等單位參加的大石料搬運委員會,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積極協調國內其他部門配合協作。其中鞍山鋼鐵公司出借4個能頂100噸重的“油千斤”,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等單位出借大量鋼絲繩和鐵劃子等器材,青島建設部門出借2台推土機,青島搬運公司起重隊抽調得力干將組成了300人的運石突擊隊。

1953年8月,搬運工作正式開始。為減少搬運工程量,工人們就地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一次加工、整形,減重至280噸。運輸隊利用山坡自然坡度,採用杠杆原理,將大石料抬起、架空,用鋼絲繩綁牢,在斜坡上鋪設道木和鐵軌,順著鐵軌緩緩滑落到了平地。搬運下山時經轉向、翻身,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二次精細加工,重量減為約102噸。此時距火車貨運站大約15公裡的路程,工人們提出採用最古老的方法——滾杠,先在路面上鋪設枕木,在枕木上擺一排由鞍山鋼鐵廠提供的無縫鋼管,又做了一個具有減震功能的底座,再把大石料放到底座上,用3台大馬力拖拉機牽引著緩慢前進。短短15公裡的路程,走了整整34天,終於到達火車貨運站。但當時國內單節平板車皮最大載重僅為90噸,經過科學論証,按超載10%相對安全的標准,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最終減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基本符合要求。10月6日,載著碑心石的專列,以直線20公裡/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裡/小時的速度,歷時7天,於10月13日緩緩駛進北京前門西車站,朱德總司令親自帶了一隊人,打著彩旗、敲著鑼鼓,在車站舉行了盛大歡迎儀式。

到達北京火車站后,工人們繼續用滾木運輸的方式,又歷時3天,於10月16日,將大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工地,經過進一步雕琢加工,最終“瘦身”到了60噸。按照最初設計方案,紀念碑的正面是朝南方向的,但在建造過程中,考慮到參觀人流主要是從長安街進入天安門廣場,觀眾主要集中在廣場北部,這樣就看不到紀念碑正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了。最終紀念碑一反傳統的“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改為朝北一面為正面。施工組借助首鋼支援的兩台桅杆式起重機,穩穩地將碑心石安裝完畢。著名書法家、雕刻家魏長青擔負起雕刻紀念碑題詞和碑文的任務,首先將所寫原稿按碑的尺寸放大,並用“陰文”鐫刻,力求字形與原字神似,並以紫銅為胎,採用我國傳統的鎦金工藝做成金字鑲嵌進去。與此同時,漢白玉浮雕創作進展也十分順利,10幅浮雕展現的不同歷史時期172個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從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動土興建,到1958年4月22日正式竣工、5月1日落成揭幕,歷時9年,巍峨壯美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建成了,鐫刻在來自青島的碑心石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永不褪色。

(責編:劉圓圓、溫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