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礦坑裡藏著流量密碼——
本報記者 竇 皓
2025年10月03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浙江湖州市安吉縣梅溪鎮紅廟村,3個緊鄰的廢棄礦坑被改造成心形湖泊,與周邊已復綠的礦山相映成趣。湖光山色的美景中,前來拍照打卡、休閑娛樂的游客絡繹不絕。
湖州市通過實施礦坑生態修復,因礦施策、分類治理,以市場化機制激活廢棄礦山的綠色基因,一座座廢棄礦山重新煥發生機,曾經的“生態疤痕”變身為綠色“聚寶盆”。
因地制宜,探索礦坑治理新路徑
放在幾年前,紅廟村村民王永怎麼也想不到,廢棄礦坑怎麼就變成了網紅景點?“以前這裡沒人管,成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場。”
安吉縣地處天目山余脈腹地,蘊藏豐富的石灰礦資源。靠山吃山,開山挖礦,多年粗放開採留下了千瘡百孔的“疤痕”,紅廟村的青山礦坑便是其中之一。
原產石灰的青山礦區,2011年被關停,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3個露天凹陷的礦坑,採空區底部距離基准面有46米,面積有100畝左右,而且有積水。同時,坡面上還分布著各類碎石,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從2013年起,安吉縣財政陸續投入上百萬元,實施了安全隔離、邊坡清理、自然復綠等簡易礦山修復工程,防范地質災害。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問題后,湖州市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景則景、宜林則林”原則,全域推進礦山生態治理攻堅。
“紅廟村3個露天凹陷的礦坑彼此相鄰,且有少許積水,恰似一個心形,我們就按照‘宜水則水’的治理思路制定了生態治理方案。”安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許軍法介紹,他們消除邊坡不穩定危石隱患,將廢棄礦坑改造為心形水域,最大蓄水量近500萬立方米,總治理面積約463畝,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和改善。
文旅融合,廢棄礦山變成“金山銀山”
改造后的心形水域風景秀美,村裡決定“變廢為寶”。紅廟村黨委書記林賢介紹,村裡引入了深藍計劃(浙江)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開始了微改造、精提升的工程:礦工宿舍變身工業風咖啡館,採石平台改造為星空露營地,還有觀景平台、網紅牆等50余個打卡景點。整合稻田、果園等鄉村資源,打造匯集咖啡、露營、集市及採摘等多種休閑業態的“深藍計劃”。
“我們還結合紅廟村天然的礦坑景觀和梯田田園風光資源優勢,將紅廟村打造成一個集數字農業、農事體驗、旅游觀光於一體的田園旅游綜合體。”深藍計劃(浙江)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鑠欽說,自營業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日最高接待游客破萬人次。
目前,“深藍計劃”的運營團隊已經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30余人創業就業增收。“深藍計劃”作為鄉村咖啡成功案例,也被復制到安吉乃至周邊的各個鄉村。
“充分發揮修復后露天礦坑的生態價值,把這一生態產品作為資產植入生態文旅項目,推動了從傳統單一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投入的礦山治理方式的轉變。”許軍法說。
不只是紅廟村。位於長興縣的太湖圖影旅游度假區龍之夢樂園,節假日游人如織。作為曾經的陳灣石礦所在地,經過多年生態修復,當地實施礦地復墾,利用原區域裸露山體、植被與廢棄礦坑形態,依山造勢,依水造景,建成了超大型旅游度假區。
吳興區埭溪鎮東紅村婆棚山廢棄礦區,如今已是千畝茶山。當地通過礦山綜合治理,將生態修復與土地復墾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油茶果以及光伏發電等產業,昔日廢棄礦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湖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湖州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綠色礦山,截至目前,湖州累計完成廢棄礦山治理超400座,累計治理復綠2.5萬余畝,復墾耕地3.1萬畝。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3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