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把五星紅旗插遍天山南北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碑文敬讀

王鵬 李朝輝

2025年10月04日08:52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在天山腳下的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中央,一座庄嚴巍峨的紀念碑直插雲霄,這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碑。紀念碑坐北朝南,由碑體、基座和平台三部分構成,碑高32.6米,四周粘貼厚12厘米的花崗岩。碑座四面,每面近30平方米﹔平台兩層共八個台階,均採用產自新疆的紅色花崗岩鋪制,並設有漢白玉護欄。紀念碑北面鐫刻著王震的題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紀念”﹔南面則是王恩茂的題詞——“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開創了新疆各族人民解放的新的歷史時期”。碑座浮雕刻畫了解放新疆、屯墾戍邊、各民族大團結的壯觀畫面。底座上分別用漢文、維吾爾文鐫刻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四九年,全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西北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到最后勝利的階段,蘭州解放,接著一野一兵團解放了西寧,為解放新疆、解放全西北,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統一戰略部署下,在解放軍副總司令兼一野司令、政委彭德懷指揮下,在一野一兵團司令兼政委王震率領下,開始了進軍新疆的行動。二軍發揚長征精神,翻越祁連雪山,直插張掖,挺進酒泉﹔二、六兩軍准備入疆,新疆解放指日可待。陶峙岳、包爾漢分別於九月二十五、二十六日通電起義。為鞏固新疆和平解放的勝利,一兵團加快了進疆的步伐。一九四九年十月,進疆大軍西出玉門關,穿越星星峽,從空中到陸地,向新疆展開了氣勢磅礡的大進軍。至十二月初,一兵團領導機關和二、六兩軍主力先后抵達迪化、喀什、伊犁,與“三區”民族軍和新疆起義部隊會師,把五星紅旗插到天山南北和帕米爾高原,結束了國民黨在新疆的反動統治,解放了新疆各族人民,開創了新疆歷史的新紀元。

人民解放軍進疆部隊全體官兵為解放新疆、建設新疆、保衛新疆所創建的豐功偉績光照千秋,新疆各族人民永志不忘!

為解放新疆而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九月三十日

碑文僅400余字,不僅銘記了新疆和平解放、起義會師、鞏固邊防等重大事件,生動再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的光輝歷史,深情緬懷了為解放新疆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更展現了人民軍隊解放新疆的艱難歷程及其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讀來令人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1949年秋,蘭州、青海、寧夏相繼解放。黨中央高度重視新疆時局,在積極進行軍事准備的同時,致力於和平解放新疆。中共中央派聯絡員鄧力群從莫斯科出發,於8月14日抵達新疆“三區”革命的中心伊寧,開設電台,使黨中央能夠隨時掌握新疆情況,為和平解放新疆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震奉命率第二軍和第六軍向西進發。9月14日,王震率第二軍由西寧出發,揮師北上,越過祁連山脈,進入河西走廊。第二軍第五師克服高山缺氧和暴風肆虐等極端困難,以驚人毅力翻越了終年積雪、海拔4000多米的祁連山。

第一野戰軍沿河西走廊一路所向披靡。在軍事威懾與中共和平政策的感召下,陶峙岳、包爾漢分別於9月25日、26日通電,宣布起義:自即日起,與廣州政府斷絕關系,竭誠接受毛主席之八項和平聲明與國內和平協定。全軍駐守原防,維持地方秩序,聽候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及人民解放軍總部之命令。

起義通電一經公布,百姓歡呼雀躍,自發慶祝這一歷史時刻。9月28日,毛澤東給陶峙岳、包爾漢及新疆軍政起義人員發來電報,對他們和平起義表示嘉勉。與此同時,毛澤東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向新疆進軍。

為使新疆各族人民早日獲得全面解放,並應對國民黨殘余勢力可能發動的武裝叛亂,黨中央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兩軍火速進疆,在冬季到達各自的指定位置。1949年10月10日,十萬大軍在王震率領下,西出玉門關,北穿星星峽,向新疆展開了氣勢磅礡的大進軍。從酒泉至喀什約2500公裡,至阿山(今阿勒泰地區)約2100公裡,至伊犁約1900公裡,沿途多為“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戈壁瀚海與雪山峻嶺。人民解放軍官兵克服嚴寒天氣與遙遠路途,艱難西進。

部隊以第二軍為左路軍向南疆開進,第六軍為右路軍向北疆開進。第六軍於11月4日從酒泉出發,依托飛機與汽車運載,分批空運、車運至迪化(今烏魯木齊)、哈密、伊寧等地。其騾馬大隊500多名戰士,馭使2000多頭牲畜,行軍68天,行程1500多公裡,於12月底全部到達迪化、綏來(今瑪納斯)、古牧地等地。至1950年1月,除第十六師一部外,各部均抵達指定位置完成布防。至此,第六軍勝利完成進軍任務。

1949年11月26日,第二軍四師經哈密、焉耆抵達南疆重鎮喀什。隨后,軍長郭鵬、政治委員王恩茂率軍指揮機關於12月1日抵達喀什。第二軍教導團、炮兵團等部在吐魯番、鄯善過冬后,於1950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徒步1650公裡,陸續抵達喀什。第二軍第五師師直機關及十四團於1949年11月29日進駐阿克蘇、溫宿。

1949年12月5日,為及時制止和田民族分裂分子預謀的暴亂,剛經萬裡跋涉抵達阿克蘇的解放軍第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接到緊急命令:“火速進軍和田,趕在新年到來之前,解放和田。”為爭取時間,第十五團主力1800余名官兵在代政委黃誠率領下,選擇了最近卻最艱險的路線——徒步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環境極為惡劣。當年不過二十出頭的戰士們負重幾十公斤,在流沙沒踝、沙暴遮天、嚴寒刺骨的絕境中,晝夜奔襲18天,行軍1580裡,於12月22日勝利抵達和田,創造了軍事史上的行軍奇跡。當年參與行軍的老戰士王傳德回憶說:“別說咸鹼水了,馬尿都喝過,死就死到戈壁灘上,不死在戈壁灘上,咱爬也爬到和田去。”

12月25日,一野首長特致嘉勉電,稱贊指戰員“創造了我軍進軍史上的奇跡”。在全軍指戰員的英勇奮斗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至1950年1月20日前,人民解放軍勝利進駐全疆各地,將五星紅旗插上天山、阿爾泰山、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在我軍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此,新疆走上了和平建設與發展的新征程。

(責編:劉圓圓、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