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 暄 陳圓圓 董映雪
2025年10月05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今日之中國,博物館事業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時期——
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達7046家,較新中國成立之初增長330余倍﹔91.46%的博物館免費開放,2024年接待觀眾14.9億人次,相當於平均每個中國人都曾“打卡”一次有余。
博物館,是守護人類文明的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
1905年,我國建成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今日,神州大地“千館千色”蔚然成林。
迎來100歲生日的故宮博物院,近期推出“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等重磅展覽。百歲博物館,依然風華正茂。
百廿光陰,尤其是新時代的春風化雨,三個“前所未有”清晰顯現——保護傳承力度前所未有,公眾參與熱情前所未有,創新迭代速度前所未有。我國博物館事業呈現空前繁榮景象,生機勃發、光華奪目。
不僅是數量的躍升,更是理念、技術、業態、服務的深刻變革。透過博物館的創新進化,得以感知文化事業拔節生長的蓬勃態勢,輝映大國文化自信自強的璀璨光華。
在歷史坐標下,看博物館承載的文明底蘊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博物館,正是解讀這份連續性的生動注腳。
“濠南苑囿郁璘彬,風物駢駢與歲新。”120年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創辦南通博物苑,一舉打破中國數千年隻有皇家私藏與私家園林的傳統,確立了集收藏、研究、教育於一體的我國現代博物館雛形。
新中國成立后,博物館事業快速發展,成為展示國家歷史、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背后的支撐,則是中華文明自有的雄渾底蘊。
漫步7000余座博物館,如同穿行在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史詩長廊——
陝西歷史博物館寫:斗轉星移,萬物乾坤﹔中華文明,玉振金聲。三星堆博物館寫: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北京自然博物館寫: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比作一天,恐龍生活了52分鐘,而人類隻有9.4秒。
博物洽聞,通達古今,歷史的長河在這裡匯聚、流深、激蕩。
“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証者和參與者。”
新時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接續推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全面展開,國之瑰寶化作展覽實物見証。持續擦亮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為14億多中國人挺立文化自信的脊梁,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在當代坐標下,看博物館脈動的時代氣息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河南博物院內,孩子們的笑聲與8000多年前賈湖骨笛的空靈之音“隔空交響”。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迎來更多觀眾。
繁榮,在於貼切而精准地擁抱並照亮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延時開放、豐富展陳、服務研學……從“肅穆殿堂”輕盈步入“生活秀場”,博物館不斷延伸的“文化半徑”裡,有更多與人民群眾雙向奔赴的溫暖場景。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
改革,是這場深刻嬗變的強勁引擎。“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2021年發布的《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助推博物館發展提速。
看城市,重慶重鋼原型鋼廠舊址,老廠房“變身”工業博物館,書寫“活起來”的工業史﹔
望鄉野,吉林長春黑土地裡,“長”出信家村黃金玉米博物館,記錄鄉村農耕的質朴肌理。
“千館千色”,各展其華,各美其美。越來越多人,愛上博物館,也愛上“博物館+”的新風尚。
100年前,故宮博物院向公眾敞開大門的第一天,參觀者排起長龍﹔今天,“博物館裡過假期”“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文旅融合的新風尚,催生出城市文化新名片。
“把國寶帶回家”,中國國家博物館“頂流”鳳冠冰箱貼銷售超百萬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天宮藻井冰箱貼供不應求。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的延伸,搭建起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梁紐帶,促進了歷史文脈與日常生活的有機融合。
科技創新,為了讓更多保護成果為人民共享。
上世紀60年代,莫高窟第161窟整窟壁畫起甲,如雪片般脫落。修復師李雲鶴每天修復0.1平方米,整整兩年終於讓洞窟“起死回生”﹔今天,敦煌研究院團隊通過數字技術,令莫高窟壁畫在雲端“復活”,千年瑰寶“數字永生”。
“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裡,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博物館“活”起來、潮起來。
在全球坐標下,看中國博物館出海展現自信姿態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一個自信開放、擁抱世界的東方典范。2024年,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唐”特展華彩啟幕。200余件(套)東方瑰寶,述說盛唐氣象。
赴一場穿越千年、跨越萬裡的“文明之約”。上海博物館內,“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逾277萬參觀人次掀起現象級熱潮。
從“對視”到“對話”,中國博物館,不僅著眼於自身發展和服務人民,更以從容自信、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四海,共奏華章。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從1983年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到成功承辦亞太地區大會、主辦博物館學委員會年會﹔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國際文物避難所”,到2024年全年舉辦百余場文物進出境展覽……理念與角色,持續煥新。
這份氣度,溫潤而博大。“平視世界”的從容,源於五千多年文明長河賦予的深厚底蘊,更綻放於新時代噴薄而出的文化自信與開闊胸襟。連接中外、溝通心靈,中國博物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著獨特的東方智慧與厚積的文化力量。
登高方見遠。唯有以改革開放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方更能回應時代呼喚,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歷史縱深中汲取智慧,於新時代脈動中煥發新生機,向文明交融中拓展格局——為明天收藏今天。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指引下,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取得史詩般的進步,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澎湃的動能。
皇皇長卷上,大河奔涌不息,守護偉大文明的根脈、照鑒璀璨奪目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