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江西萍鄉東橋村張常琪一家三代接力——

深山農家院 國旗飄揚三十七年(文化中國行)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25年10月05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農家院升旗現場。
  圖為姚雨婷攝

  湯春梅仔細整理一面面褪色的國旗。
  圖為姚雨婷攝

  江西萍鄉湘東區東橋鎮航拍圖。
  湘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江西萍鄉湘東區東橋鎮東橋村,藏在羅霄山深處。從城區出發蜿蜒前行,仍需近2小時的車程。在這個偏遠山村的一戶農家院裡,一面五星紅旗每日升起。

  又是一個清晨。6時許,霞光初染天際。伴著《義勇軍進行曲》,74歲的村民湯春梅,與女兒一起拉動繩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迎風飄揚。

  拿著鋤頭出工的鄉親,晨起的學生,專程過來的男女老少……30多名村民圍在旗杆邊,自覺立正、唱國歌、行注目禮,用堅定的眼神注視著飄揚的紅旗。山風與鳥鳴,為齊唱的國歌聲伴奏。

  “和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一起看升旗,很有意義。激動的心情與今年看九三閱兵一樣。我要寫進作文,讓同學們都知道。”初中生湯鵬濤說。

  37年間,湯春梅家裡的五星紅旗,1.3萬余次升起。東橋鎮黨委書記黃榕榕感慨:“大山深處飄揚的國旗,是最直接的、身邊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戶農民的幾十年堅持,也是村裡最好的榜樣。”

  心懷感恩:把國旗在咱家升起

  農家院升國旗,始於1988年。

  一日,在鎮裡初中當政治老師的張常琪回到家,聲音略微低沉地對妻子湯春梅說:“我們這裡有百余名烈士,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是,娃娃們已經很少知道這段歷史了。咱可不能忘了他們啊!”

  女黨員賀竹英不懼敵人的酷刑,嚴守黨的秘密,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當地發起農民運動,為紅軍帶路送情報,建立地下黨組織的聯絡點……據統計,四面環山、湘贛交界的東橋鎮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出了100多位烈士,年齡最小的才15歲。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國旗。我們就把國旗在咱家升起來,銘記歷史,感恩先烈,熱愛祖國。”張常琪說。

  “我同意。”湯春梅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卻也知道國旗的分量、英雄的意義。

  夫妻倆馬上著手在屋頂工工整整地壘起石塊,丈夫從山上精挑細選砍來一根筆直挺拔的竹子,仔仔細細打磨成旗杆。

  國旗呢?家裡條件有限,於是湯春梅白天務農,夜裡就細心照著國旗圖樣,在油燈下一針一線地繡起來。

  因為做了一天體力活,湯春梅手會發抖,有時會扎破手指。丈夫在一旁叮囑:“慢點繡,旗面要周正,就像咱中國人的腰杆要挺直。”

  湯春梅依然記得國旗繡好的那晚,“我倆對著月光展開,紅布像一團火,五角星比天上的星子還亮。我們說,明天,就把五星紅旗升起。”

  此后,天不亮夫妻倆就會把旗杆夠得著的地方擦拭一遍,然后將國旗小心翼翼地鋪開、升起、系好。黃昏時刻,再爬上屋頂,把國旗降下、平整、收好,不能褶也不能皺。

  現年59歲的余正華是張常琪的學生,20世紀90年代參加工作后,有一天去看望老師。

  “走在蜿蜒山路,我偶然抬頭,一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我當時呆住了。要知道,那時候當地隻有在少數地方每天升國旗。而這個窮鄉僻壤,竟然有一面。”余正華震驚更震撼。

  帶著激動與疑問,余正華和張常琪促膝長談。“那天,老師講過去的國家有多難、自家的生活有多苦、烈士們的犧牲有多壯烈,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一直在思考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余正華回憶,“老師說,要心中有祖國、立志去報國,他沒什麼能力,‘就以每天升國旗的行動,去表達銘記與感恩的心意吧’。”

  羅霄山深處,這面五星紅旗,靜悄悄地升起、降下。在前10年並不為太多人所知,湯春梅說:“我們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當然,也非常希望大家尤其是孩子們能來瞧一瞧……”

  家風賡續:一顆紅心代代相傳

  日升日落,旗升旗降。

  刮風時,夫妻倆會抱著旗杆,手腳並用加固﹔突然下雨時,身在多遠都要跑回家,盡早收好國旗。

  “一次瓢潑大雨,我媽冒雨去收,泥巴路滑,她仰面朝天,摔了個大跟頭,滿身是泥。我一看,國旗被緊緊抱在懷中,一點沒臟。”女兒張繼紅當時不解。

  湯春梅嚴肅地說:“你爸爸講,國旗不能臟,更不能破,這是規矩。”

  也是自那時起,張繼紅把這個“家規”牢牢刻進心裡,也慢慢理解了父母給她取名“繼紅”的含義——“一顆紅心代代相傳”。

  從第一次飄揚在東橋村,五星紅旗便每天都會伴著朝陽升起。旗杆換了十來根,國旗換了40多面,庄嚴的升旗儀式從未間斷。

  隨著夫妻倆的年齡漸增,病痛也在增多,升旗的地點從屋頂移到了屋前。旗杆可一點不能馬虎:先是換成了更高更挺拔的樹干,繼而是更牢固結實的不鏽鋼。

  “無聲的教育對我們晚輩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做一個堂堂正正、驕傲自豪的中國人!”今年45歲的張繼紅說。

  歲月更迭,老人的兩個兒子先后參軍入伍,孫子、孫女們出生、長大。

  張繼紅說:“我女兒從6歲起就參與升旗,現在已經大學畢業了。她經常和五湖四海的同學分享家裡這面國旗的故事,一有時間,就會回來升旗。”

  接續傳承,那抹鮮艷的紅色在大山深處愈發耀眼。

  “做好一件事看起來不難,但一家人把一件事長久地堅持下來,就非常不簡單。”27歲的村民鄧佳大學畢業后在廣東深圳當體育老師,休假回村,她再次來到熟悉的旗杆下。

  “無名堅守的事跡,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我要帶著這份感動,把崇高的精神和可貴的赤子之心,傳遞給更多學生。”鄧佳說。

  “日日夜夜澆灌,愛國的種子便破土而出。”黃榕榕說,“行勝於言,潤物無聲。沒有說教,隻有堅持,隨之而來的是村風民風持續向好,干事創業勁頭十足。”

  攏心聚力:美好生活節節攀高

  日日升國旗的行動背后,是一顆滾燙的愛祖國、愛家鄉的心。

  “張常琪老師閑不住,出錢出力給村裡修了一公裡多的公路。為方便做農活的鄉親們躲雨、避暑、休息,還在路邊專門建了一座亭子。”73歲的村民袁繼發豎起大拇指,“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吶。”

  可是,即便是升旗,一開始也引來了個別人的諷刺——“大山溝裡升旗,誰看得到?有啥意義?”“國那麼大,少你這一面旗嗎?”

  老人們聽著也會心痛。“我做我的,你說你的,咱不會放棄這個事。”張常琪說,“沒有國,哪有家?沒有革命者的犧牲,哪有如今的生活?不能忘本啊!”

  2023年,深明大義的張常琪老人去世了。

  “去世前,他反復交代要堅持升國旗,保存好之前的國旗。”湯春梅布滿老繭的雙手,輕柔地撫摸著一面面飽經風霜的旗幟,“好好珍藏著,這是家裡的傳家寶。”

  時光流淌,一面面國旗也見証著村子裡一點一滴的變化,攏著心、聚著力。

  起初,升旗時隻有家人在場﹔后來,村裡的孩子會早早跑來,學著敬禮,湯春梅夫婦便給他們講抗日英雄的故事,講國旗上五角星的含義﹔再后來,來來往往的村民們會自發聚集,有人扶旗杆,有人整理國旗,不少蹣跚學步的孩童也咿呀著揮動小手……

  “農家院升國旗讓我感受到,愛國、奉獻、奮斗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口號,而在於日常中的一點一滴。”00后村民、小學教師鄧汐感慨地說,“無論時代怎樣變遷,道理都是一致的。”

  高高飄揚的國旗下,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村裡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土坯房變成小洋樓,孩子們走出大山求學,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如今,東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近1.5萬元,“共富工坊”繪就鄉村新圖景。

  這兩年,湯春梅的子女們也把老屋修葺一新。外邊白牆藍瓦,內部窗明幾淨,電視、冰箱、空調等一應俱全。“好日子節節高。母親總是樂呵呵的,感慨幸福的日子之前做夢都想不到。”張繼紅說,“村民們也是喜笑顏開、干勁十足。”

  “國旗的象征、含義,愛國、拼搏的精神,已經融入東橋村的血脈,是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東橋村文明實踐員李美金說,“升國旗的行動是一個紐帶、一種氛圍、一顆種子,讓愛國主義教育落細落小落實,激勵大家萬眾一心,向前進。”

  正是稻收時,稻浪翻滾,東橋村一派繁忙景象。

  而國旗升起的時刻,始終是村裡最庄重的瞬間——小院裡,鄉親們停下腳步、抖擻精神,雙眼望向同一個方向。那是美好生活節節攀高的方向。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5日 05 版)

(責編:彭靜、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