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如何建設干部隊伍

齊曉杉

2025年10月06日08:31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抗日戰爭時期,為擔負起進行偉大抗日戰爭的政治任務,我黨我軍深刻認識到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確立了正確的干部路線與干部政策,我軍干部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人民軍隊經受住了歷史性戰略轉變和復雜斗爭形勢的巨大考驗。

第一,堅定正確的組織路線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干部隊伍建設發展壯大的根本所在。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通過《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明確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強調“必須大量地培養干部”。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要求有計劃培養新干部。此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逐步確立德才兼備的干部標准、五湖四海的選人原則、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完善選拔、培養和保障機制。1937至1940年間,八路軍、新四軍排以上干部從1.1萬余人增至5.1萬余人,為抗戰勝利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第二,德才兼備的干部選拔標准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干部隊伍質量過硬的必要前提。

抗日戰爭初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認真反思經驗教訓,積極探討和摸索干部選拔任用之道。1937年5月,毛澤東提出干部應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於犧牲精神,奠定了干部標准的思想基礎。同年8月,總政治部明確選拔干部應從政治條件和工作能力兩方面出發,且“政治條件為更重要”。次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系統提出德才兼備標准和任人唯賢路線。

1940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雲在《關於干部工作的若干問題》中指出:“德才並重,以德為主。反對隻顧才不顧德,也反對隻顧德不顧才。才和德應該是統一的。”此后,德才兼備的干部標准得以在全黨全軍逐步確立。強調“德才兼備”自然就要克服論資排輩。為此,1941年9月,《中央軍委對軍隊老干部工作的指示》提出:“今后提拔干部,必須以德(對革命忠實)、才(工作能力)、資(資望與斗爭歷史)兼顧,不以斗爭歷史為唯一的或第一的標准。”1942年11月,第十八集團軍野戰政治部《關於部隊組織工作的指示》明確“提拔干部必須掌握德才資的原則,不能單從資格出發而忽視其他條件”。

第三,尊重知識、重視人才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干部隊伍英才匯聚的重要保証。

在抗日戰爭中,面對干部嚴重傷亡與部隊規模迅速擴大的雙重壓力,補充高素質干部成為緊迫任務。我軍依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拓寬干部來源,特別注重吸收知識分子。1939年6月,中共中央在《總政治部關於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培養新干部問題的訓令》中提出“吸收革命知識分子參加軍隊工作,成為目前干部政策上的一個重要任務”。

同年12月,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全黨同志必須認識,對於知識分子的正確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1940年,毛澤東、朱德、王稼祥指示葉挺、陳毅等人,要大批收容知識分子,隻須稍有革命積極性者,不問其社會出身如何,來者不拒,一概收留。五湖四海的選人用人方針,極大地改善了我軍干部隊伍結構,顯著地提升了我軍干部隊伍的質量。

第四,黨和軍隊的教育培訓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干部隊伍素質提升的基本途徑。

抗戰期間,著眼提高干部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覺悟,我軍從上至下建立了干部學習的制度,通過日常軍政訓練、軍事院校培養、崗位實踐錘煉等方式方法大抓干部隊伍素質建設。始終將政治訓練擺在首位,1938至1939年間,總政治部多次發文強調要加強對干部的政治教育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建立多層次院校培養體系,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及其12所分校、各部隊教導隊廣泛開展干部教育。

毛澤東親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並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校風,抗日戰爭期間僅抗大就培養造就了20多萬軍政兼優的干部。1942年2月,中共中央在《關於在職干部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干部教育“兩個第一位”的重要論斷,充分體現對在職教育的高度重視。

第五,務求實效的制度機制是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干部隊伍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的有力保障。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除了對干部進行政治信仰和民族精神教育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採取了一系列發揮干部積極主動性的政策機制。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中就強調要信任干部、合理使用干部,反對機械式和官僚主義的干部管理方式。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再次強調必須善於愛護干部,除了重申1935年的決議如何培養、對待和教育干部外,還強調要對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項困難問題者,必須在可能限度內用心給以照顧。

之后,為解決干部個人身體和家庭生活問題,中央軍委、八路軍和新四軍陸續制定了津貼薪金制度、保健制度、優撫制度等。通過政治引領、制度保障和人文關懷等多重舉措,有效調動了干部隊伍積極性和主動性,涌現出地道戰、地雷戰等多種創新戰法戰術。

(責編:王珂園、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