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村裡的‘黃泥路’變成了‘黃金路’”(從一線看高質量發展這五年)

本報記者 李增輝 王欣悅

2025年10月06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5日,沿517省道駛入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一路上道路平整,河水奔流、青山連綿,不時有旅游大巴和貨運車輛迎面駛來。

  這裡屬武陵山區,曾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換乘3種交通工具,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華溪村。當年交通之不便,可想而知。

  群山連綿,溝壑縱橫。曾經,不少像華溪村一樣風景宜人、物產豐饒的山區村落,卻因交通不暢,影響了發展的腳步。

  要想富,先修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過的華溪村,如今又有了新變化——一條條柏油路,將村裡的黃精等特色經濟作物與外界相連,帶動產業發展提速。

  “以前大貨車到了彎道就得掉頭,現在重卡能直接開進基地。”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說,黃精在當地老百姓的讀音裡很像“黃金”,隨著路網不斷完善,華溪村黃精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現在已達1500余畝,黃精正逐步變真金。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近5年來,華溪村開發出黃精果脯、黃精面條、黃精茶等深加工產品,產業鏈條持續延伸。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十四五”時期,我國大力加強交通建設,一條條公路穿高山、越峽谷,為山鄉百姓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前賣鹽漬竹筍要用竹筐挑近兩小時到集鎮,如今貨車直接到基地,賣好價還不誤事。”村民馬世富的筍子更好賣了。

  公路直達家門口,村民熊培蘭騎著電動自行車在田間地頭穿梭,“在家裡養蜜蜂、種黃連,還在村集體干零活,現在家庭年收入約15萬元”。

  “我們這裡到處都是研學課堂。”老黨員馬培清忙著給大家講述村子的發展故事。道路暢通,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到村裡研學的游客紛至沓來。

  近5年,中益鄉新建通組公路129公裡,受益群眾近萬人﹔中益鄉全鄉有約1300萬斤鹽漬筍、40萬斤蜂蜜順利外銷,還建起多個研學、團建基地,年均旅游收入超500萬元。

  去年,華溪村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超2.5萬元,較2020年同比增長約86.6%。“村裡的‘黃泥路’變成了‘黃金路’,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王祥生說。

  一路通、百業興,“十四五”時期,無數鄉村“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一個個山鄉巨變的故事正在續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6日 01 版)

(責編:王珂園、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