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開放共贏性(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

鐘才文

2025年10月06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不會變。三個“不會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展現出大黨大國領袖的天下情懷和高瞻遠矚。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引領下,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表現出鮮明的開放共贏特征。

  一是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為促進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維護者和推動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和穩定錨。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長期保持在30%左右,無論是應對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都為穩定世界經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一些國家內部增長與分配失衡、資本與勞動對立等問題日益突出,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主義愈演愈烈,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逆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邊主義是解決世界面臨困難挑戰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支持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完善,為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二是堅定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為世界經濟循環暢通提供強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中國段”不掉鏈子,極大助力了全球抗疫和世界經濟復蘇。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過去10年間,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副理事長、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指出,中國是全球綠色轉型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積極推動者。

  三是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國際社會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合作平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開創性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共建“一帶一路”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成為當今世界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硬聯通”扎實推進,建成中老鐵路、雅萬高鐵、錢凱港、蒙內鐵路等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萬列,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駝隊”。據德國媒體報道,中歐班列讓一度面臨增長動能減退的杜伊斯堡再次煥發青春。“軟聯通”持續推進,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合作文件,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3份自貿協定。“心聯通”不斷深化,農業、教育、醫療、減貧、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一大批“小而美”民生項目落地生根,有效增進了共建國家人民福祉。

  四是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創造廣闊機遇。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指出,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快速成長,每年已有近50萬億元的消費、超過20萬億元的進口。我國主動擴大進口,分享大市場機遇,已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已舉辦7屆的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額超5000億美元。我國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實現“清零”,電信、醫療、教育等服務業領域開放試點穩步推進。美中貿委會開展的會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受訪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對維持其全球競爭力不可或缺。中國發展為世界提供的是巨大機遇,而絕非所謂“沖擊”。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6日 02 版)

(責編:王珂園、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