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7日08:42 來源:北京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3日上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4首暖場歌曲令人印象深刻,在天安門廣場上,歌聲為大會營造庄重的氛圍感,用藝術語言展現抗戰的歷史畫卷。
暖場歌曲的最后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引起了全場大合唱。這首抗戰年代由八路軍創作於如今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的歌曲,唱出了歷史的旋律、朴素的真理、人民的心聲。
金秋時節,沿108國道進入房山,太行余脈深處的平西老區草木蔥蘢,山風掠過林梢。記者循著抗戰足跡探訪4個古村,在舊址、文物與村民的講述中,重溫烽火歲月裡的感人故事。
馬安村。
房良聯合縣政府舊址。
水峪村文化遺跡。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革命歌曲紀念館。
游客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革命歌曲紀念館前合影。
長操村
小院存史,致敬先烈
大石河北岸有個叫“長操”的村子。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常有軍隊在此操練,據此形成的村庄便得名“常操村”,意為“經常操練”。后來,“常操”被同音字“長操”所替代,並漸漸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現在的長操村隸屬於房山區佛子庄鄉,群山環抱,108國道穿村而過。除了練兵場,長操村還有一個看點——抗戰時期,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曾在這裡建立房良地區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房良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
如今,房良聯合縣政府舊址完成修復,佛子庄鄉還在長操村建設了房良聯合縣政府遺址紀念館,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房良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姜時喆、王友吾、趙然等60余名知識分子加入抗日行列。許多村庄紛紛組建抗日救國會、青年先鋒隊及婦女救國會等組織,賈峪口村的紅色交通站也成為打擊日軍的堅強后盾。”站在這座古朴的小院裡,講解員告訴記者,抗戰時期,平西山村裡涌現出許多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場景,留下了眾多動人的故事。
水峪村
石碾鳴響,見証支援
距離長操村不太遠,南窖鄉水峪村的古商道在山間蜿蜒。村口的石碾旁,幾位老人正坐著聊天,“您看這盤石碾,是光緒二十四年的,有一百多年歷史了。”老人指著身旁的一排石碾說,抗戰時期,這些石碾可是“功臣”,更是水峪村最獨特的紅色印記。
當時,水峪村黨組織發動群眾,晝夜不停地用石碾加工糧食,再通過古商道運往平西根據地,“據考証,光小米和玉米糝就磨了4萬8千斤!”村干部說,如今的水峪村已修復、收集了128盤古碾,入選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每一盤石碾上的紋路,都刻著村民支援抗戰的深情。
沿著古商道向村西走,崔港小院藏在僻靜處。這座看似普通的農家院,當年是中共抗日組織的秘密會議地點,縣委同志常在這裡開會,商量怎麼給八路軍送物資、傳情報,院子的女主人則以燒火做飯為掩護放哨。現在不少游客來這裡,都會聽一聽當年的放哨故事,感受那份在平凡中堅守的勇氣。
村東的王家后頭院也留存著抗日的痕跡。走在水峪村的巷子裡,仿佛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都在訴說著村民們省吃儉用籌軍糧、婦女連夜做軍鞋的故事,古商道上的每一步,都踩著支援前線的堅定足跡。
堂上村
贊歌嘹亮,初心永駐
沿著108國道繼續向西,峭壁上“贊歌唱響的地方”幾個鮮紅大字格外醒目。霞雲嶺鄉堂上村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詞曲誕生地,80多年來,這首歌的旋律從深山傳遍大江南北。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革命歌曲紀念館前,960平方米的黨旗“挂”在山體之上。有著53年黨齡的原村黨支部書記李增軍,正給參觀者講述歌曲的創作故事:“1943年秋,19歲的曹火星同志住在村裡的百年小屋,白天幫著搞減租減息,晚上就著煤油燈寫歌。”
走進那間30平方米的創作舊址,石板地、炕桌、煤油燈、八路軍軍裝和手稿復印件還原了當年的場景。“曹火星同志當年隻用一個晚上就寫出了初稿。”李增軍的聲音帶著自豪,“歌詞裡‘改善了人民生活’‘實行了民主好處多’,都是咱根據地的真實事兒!”
如今的堂上村,大隊食堂能容納200多人就餐,10多套民宿收拾得干淨整潔,108新線高速正在建設,未來從高速口到村裡隻需10分鐘左右車程。
馬安村
青山埋忠骨,山村煥生機
最后一站,記者來到十渡鎮馬安村。八路軍墳旁邊的小山之上,南嶺阻擊戰紀念碑亭靜靜矗立,山下便是四面環山的馬安村。
“1940年10月,八路軍一個排在這裡阻擊敵人,全部犧牲了。”村黨支部書記王有山指著紀念碑說,烈士們的遺骸后來遷到了陵園,但“八路軍墳”這個地名,村民們代代相傳。每年清明,都有村民帶著孩子來祭奠,“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我們記得,是他們守住了這片土地。”
不遠處的老帽山,還流傳著“六壯士”的故事。1943年春,6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縣委、縣政府和群眾轉移,彈盡糧絕后跳崖犧牲,至今人們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平西無名烈士陵園裡,700多名無名烈士的墓碑上,隻有“忠魂”兩個字。
村史館裡,兩面紅旗格外珍貴:一面是1941年房淶涿聯合縣政府授予的“抗日模范村”紅旗,一面是1951年中央訪問團送來的、毛主席親筆書寫的“發揚革命傳統 爭取更大光榮”紅旗。“當年村裡470多人,50多人參軍參戰,沒出一個叛徒!”82歲的老黨員劉文峰說,馬安村民有股“不低頭不認慫”的韌勁兒。
如今的馬安村,已修復了10余處抗戰遺址,建起了紅色長廊、黨建公園。村民陳海燕把老房子改成民宿,去年接待了800多人次游客,收入10多萬元,“我還在村史館當講解員,帶游客爬南嶺、講歷史,讓更多人知道馬安村的紅色故事。”
平西深山的紅色故事,從未因歲月流逝而褪色。那些藏在山坳裡的舊址、流傳在村民口中的事跡、融入生活的紅色傳承,讓這片土地在新時代煥發著新的生機,也讓“贊歌嘹亮”成為平西最動人的底色。
(本報記者 陳強 本版照片均為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