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以“重復”澆灌“花開”(中國道路中國夢·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朱 斌

2025年11月26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慢,是發自心底地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節奏。重復,不是原地打轉,而是用耐心鋪就適宜的台階,讓每個孩子都能拾級而上

  

  “來,跟著老師做,先把鞋帶繞成兩個小圈,像小兔子的耳朵……”這樣的教學,我重復了20多年。

  江蘇鹽城東台市特殊教育學校,打通了學前康復、義務教育、職業高中,是患有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孤獨症等的特殊兒童青少年的一個成長港灣。從初登講台時的青澀,到如今人們口中“最懂重復的老師”,這些年來,我深耕專業,主動鑽研手語、康復訓練、行為干預等技能,力求幫到更多孩子。這座校園,見証我和孩子們共同走過的“修行路”。

  特殊教育的特殊,決定了常規的教學方法行不通,要領便是慢和重復。教數字,要把“1像鉛筆、2像鴨子”的兒歌重復上百遍﹔疊被子,得把動作分解,反復練習到形成肌肉記憶﹔帶他們去超市練習購物,要一次次演示拿商品、問價格、付零錢的流程,直到他們能獨立完成一次簡單的交易。

  “重復”能開出嬌艷的花。第一次自己穿衣、第一次寫出名字、第一次主動幫家長做家務……這些普通人眼中的點滴小事,可能都要靠無數次重復才能習得。但對特殊兒童青少年和背后的家庭來說,卻常常意味著一大步。這個過程中,慢,是發自心底地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節奏。重復,不是原地打轉,而是用耐心鋪就適宜的台階,讓每個孩子都能拾級而上。

  有人說:“你每天說的話、做的事,像按了循環鍵。”其實“重復”裡也藏著“小心思”。在這裡,從運動感官、行為認知到情緒心理,孩子們差別很大,只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把教學內容編成拍手歌﹔面對情緒波動的孩子,在重復中加入卡通元素……這些年,我和同事們琢磨出情景化重復教學法、多感官重復訓練等,把枯燥重復變成孩子願參與的游戲式教學。特殊教育裡的創新,不是追求花哨形式,而是把復雜的世界,拆解成孩子們能理解的符號。

  特殊兒童青少年,某種意義上,就是上天為他們關閉了一扇甚至幾扇窗。特殊教育的意義,是盡可能為這些“折翼的天使”撬開一道縫,或者開辟一扇窗,讓光照得進來﹔是幫他們找到人生坐標,能感知幸福、創造價值。教穿衣吃飯是守護生命的尊嚴,教認數購物是賦予融入社會生活的能力。有的孩子視力受損卻聽覺靈敏,有的孩子語言能力有限卻在繪畫方面有天賦,精心挖掘、用心培養,他們就可能綻放獨特光芒。

  教育改變命運,“一個都不能少”。除了校內常規教學,學校還負責全市的送教上門指導和服務工作,為因重度殘疾、行動不便無法到校的孩子搭建起“流動課堂”。這條校外送教路,我走了10余年,送知識技能,也送政策溫暖。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對特殊教育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再教一遍”的耐心,是“你來不了,我就過去”的堅守。教育的成效,或許無法用成績分數來衡量,但“花開”的時刻,無疑是最動人的成果。

  (作者為江蘇鹽城東台市特殊教育學校高級教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6日 05 版)

(責編:彭曉玲、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