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更好滿足老年群體精神文化需求

促進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

方中雄

2025年11月26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系統闡述了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其中,人民屬性彰顯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導向。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作出“優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重要部署。大力發展老年教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重要體現。要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促進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與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更加契合的教育結構與布局,更好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高質量老年教育是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老年生活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屬性,要求我們將老年人視為教育服務的重要對象,尊重老年人的學習意願,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為其實現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老年生活提供重要支撐。

  據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24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截至2024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3.1億,佔總人口的22%。在這一背景下,推動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直接關系億萬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關系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龐大老年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紅利的關鍵一環。通過教育,幫助老年人更新知識、提升技能、豐富精神世界、實現社會價值,能夠有效激發社會活力。

  老年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學習型社會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尺。推動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補齊終身教育體系的短板,正是牢牢把握教育人民屬性、確保全民終身學習得以實現的重要舉措,對於完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具有深遠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把握老年教育的人民屬性,意味著老年教育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全體老年人共享的公共產品﹔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重要支撐﹔不是被動應對老齡化的權宜之計,而是建設健康向善、充滿活力老齡社會的重要舉措。這決定了老年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普惠方向,不斷擴大覆蓋面、惠及面,確保教育改革發展成果由全體老年人共享。

  多措並舉、精准發力,不斷提升老年教育供給水平

  老年教育承載著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檢驗著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強國、關於老齡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秉持人民情懷辦好新時代老年教育,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提升老年教育供給水平。

  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普惠共享的制度保障體系。推動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首要在於健全相關制度。在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和老齡事業發展規劃中進一步突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制定老年教育的專項法規,明確各級政府在規劃制定、資源配置、標准設立、監督評估等方面的職責。加強對老年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推動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廣泛參與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例如,可借鑒部分地區的經驗,將老年大學(學校)辦學網絡覆蓋率、老年人參與學習率等指標納入政府民生實事考核范圍,從制度層面保障其普惠性、可及性。

  動員社會力量,構建多方協同的辦學格局。面對規模大、個性化的老年學習需求,要在政府主導下廣泛動員和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以多種形式參與老年教育。進一步落實老年大學的實體化建設,可以在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立分校或教學點,將服務延伸至老年人身邊。同時,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購買服務、設立老年教育發展基金等方式,積極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投入老年教育。例如,北京市通過建立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辦學服務網絡、養教結合、校企合作、組織老年教育協作會等舉措,擴大老年教育供給。

  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優質教育服務向基層延伸。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老年人,關鍵在於打通資源下沉的各個環節,使老年教育嵌入社區工作,通達農村地區、邊遠地區、民族地區。著力推進數智賦能。依托國家老年大學及其地方體系,建設覆蓋全國、互聯互通的老年教育線上平台,提升老年人數字技能,開發適老化的學習資源和應用,幫助老年人足不出戶享受優質數字資源。加強基層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區域性老年教育師資庫,實施社區老年教育“種子教師”培訓計劃,組織招募身體好、有熱情、有專長的社區學習帶頭人加入社區服務,形成“培育一人、帶動一片”的倍增效應。向農村地區、邊遠地區等輸送更多教育資源。通過流動教學車、結對幫扶、送教下鄉等形式,努力讓每一位有學習意願的老年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機會。

  突出育人本位,豐富德智並重的教育內容與模式。老年教育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是老年人實現自我提升、更好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要堅持德智並重、身心並育,在開設書法、繪畫、聲樂、健康等課程的同時,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國情市情教育、法治教育等融入教學,幫助老年人樹立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根據老年人興趣特點和學習規律,積極探索研討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探索建立符合老年學習特點的學習成果認証制度,比如,建立“銀齡學歷”制度,激發老年人持續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習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促進融合發展,拓展老年教育的社會價值與產業空間。老年教育與社會和產業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具有連接個人生活、市場消費、社會治理的特點。要主動融入銀發經濟發展浪潮,推動老年教育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開發“康養學游”一體化項目,既服務老年人,也為相關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搭建老有所為的平台,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治理、志願服務等活動,讓老年人在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中獲得更多成就感,充分體現老年教育的獨特價值,讓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老年群體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發力量”。

  (作者為北京開放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6日 09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