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鼓嶺情緣,牽起跨越太平洋的“鄉戀”

吳綺敏

2025年11月26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加德納夫人(前排右三)與人民日報記者柯月霖(前排左二)、吳綺敏(前排右二)、《啊,鼓嶺!》作者劉中漢(后排右三)在福建福州市鼓山風景區“鼓頂”合影留念。

  加德納夫人與鼓嶺村民共話早年的軼聞趣事。

  2023年6月28日,中美各界人士在鼓嶺共同植樹。
  以上圖片均為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提供

  閩江之畔、鼓嶺之巔,一段中美民間友好交往的佳話,一再被世人念記,傳遞可貴的和音。

  鼓嶺情緣的引力波一年一年傳遞著,映射中美兩國民眾心之所願——

  2025年7月,以“歌唱和平”為主題的“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舉行,來自中美兩國的近30支青少年合唱團、1000多名青少年相聚中國,激蕩起珍愛友誼的宏大聲浪。

  2024年12月20日,以“跨越文化差異  傳承友誼信任”為主題的鼓嶺論壇在北京舉行,150余位中美嘉賓相聚人民日報社,暢抒心聲、共瞻未來,汲取精神力量,續寫鼓嶺故事新篇章。

  2024年6月24日,“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來自美國的200余名青年與300多名中國青年熱烈交流。

  2023年6月28日,“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州舉行,美國友好州市代表、友好組織和友好人士代表、跨國公司代表、留學生代表等走進福州,同中方各界代表共話友誼與合作。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先后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和“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賀信,表示“鼓嶺之友”的經歷再次証明,中美兩國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語言的差異,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希望中美青年“把中美友好傳承下去,為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貢獻力量,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筑和平、共促進步、共創繁榮”。

  …………

  越來越多人在思考,鼓嶺情緣究竟蘊蓄了怎樣的精神力量,何以跨越時空與國界而續,何以如此生生不息?11月25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2025鼓嶺論壇,或許能夠促使人們得到更深入的答案。

  回望鼓嶺故事,讓我們從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讀到人民日報刊發的那篇《啊,鼓嶺!》講起。

  鼓嶺之約,源自征文好故事

  見証並記錄30多年前的鼓嶺故事,對於一名新聞工作者而言,是非常珍貴的經歷。

  1992年初,那是我進入人民日報國際部工作的第二年,人民日報國際版接連4次刊發“海外記事”征文啟事,為的是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了解和友誼。

  稿件源源而至。經過評選,15篇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和榮譽獎。《啊,鼓嶺!》獲得唯一的一等獎。

  文章開篇寫道,把美國友人加德納夫婦介紹給中國乃“良心上有一種需要”,“一位大學物理教授已去世兩年,留下一堆關於中國的紀念物和終於沒能實現的重返故園的遺憾……”

  究竟是什麼樣的遺憾,令作者深及“良心”以作?

  打開1992年4月8日的人民日報,第七版突出位置刊登的《啊,鼓嶺!》,講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物理學教授密爾頓·加德納心系福州鼓嶺的不了之情,道出其夫人伊麗莎白·加德納渴望為他圓夢的向往之念。

  “教授68歲從加州大學退休,直到去世,最大的心願是回兒時的中國故園看上一看,怎奈其時中美尚未建交。以后中美關系好轉,老人又不幸陷於癱瘓,並罹癌症……”《啊,鼓嶺!》細述了加德納教授無盡的眷戀,特別提及1986年2月,臨近生命盡頭的他還不時呻喚著“Kuliang,Kuliang”。

  文章催人淚下,見世事滄桑,更嘆情懷難釋。

  天天讀人民日報,這是習近平同志長年養成的習慣。人民日報社王府井舊址閱報欄前,就是他駐足過的地方——“以前我經過那裡,也會停一停,看看當天的報紙。”他曾同人民日報社的同志如是談起自己年輕時的讀報經歷。

  1992年4月8日這一天,翻開報紙,習近平同志一下子就被《啊,鼓嶺!》吸引住了。

  加德納教授淒淒然抱憾而終,他的夫人苦苦望盡天涯路,不正是因為中美之間缺少能夠幫助人民實現夢想的橋梁嗎?!

  對於美國民眾心底對華友好的質朴情感,習近平同志有著切身體會。1985年,他在擔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期間,曾率團考察有“美國糧倉”之稱的艾奧瓦州,同當地人民結下深厚友誼。加德納教授對鼓嶺童年生活的懷念,同艾奧瓦州老朋友對中國朋友的深情也是一樣的。

  習近平同志放下報紙,當即讓福州市有關部門給人民日報社打電話,了解作者的情況及地址,並決定邀請《啊,鼓嶺!》主人公加德納教授的夫人訪問福州,請文章作者鐘翰(筆名,本名劉中漢)陪同。

  加德納夫人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邀請,表示將把《啊,鼓嶺!》中寫到的兩隻漆花瓶隨身帶來,送回故鄉福州。

  鼓嶺一下子出名了。為了把好故事呈現出來,1992年8月1日,人民日報第七版刊登了一組文章:一是題為《一篇征文發表的前前后后》的600多字編者按,記錄了習近平同志發出邀請后引發的轟動效應﹔二是鐘翰在征文頒獎儀式上的書面發言﹔三是福建省委組織部離休老干部湯弘慶致鐘翰的書信節選,詳述鼓嶺地理特征、人文風貌等。

  讓我倍感光榮的是,受領導委派,我和人民日報國際部記者柯月霖老師全程報道加德納夫人的福州之行。

  鼓嶺圓夢,寄托真情鑄佳話

  鼓嶺故事,賡續延綿,緣於山水之間滋養的和睦與友誼。

  鼓嶺位於福州市鼓山之北,曾是大批在華外國僑民的消夏之地。20世紀初,密爾頓·加德納隨全家來到中國,在鼓嶺從牙牙學語到歡蹦亂跳,度過了10年快樂的童年時光。

  翻看1992年全年的人民日報,“鼓嶺故事”可謂濃墨重彩——先后刊登5篇文章,總篇幅逾7000字。

  這些記錄歷史的文字,呈現真情實感,詮釋友誼淵源。站在國際關系角度看,黨中央機關報以如此規模報道鼓嶺故事,足証中國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態度,足証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之間割不斷的情緣。

  1992年,從美國到福建還沒有開通直飛航線。加德納夫人的福州之行,往返都需要從北京中轉。

  那是我第一次執行外事採訪任務,點點滴滴的經歷,都是寶貴的記憶。

  加德納夫人和鐘翰於8月18日從舊金山啟程,8月19日下午抵達北京。

  初見的印象,是難忘的記憶。年屆七旬的加德納夫人身材高大,邁著穩健的步子款款而行,臉上始終露出慈愛的笑容,絲毫不見經歷10多個小時飛行后的疲勞感。

  福州駐京辦的同志熱情招呼遠道而來的客人乘車,我們一起送加德納夫人和鐘翰到位於西直門附近的福州會館(現名北京福州賓館)下榻。

  抵京第二天,加德納夫人看到4月8日人民日報原件,了解到《啊,鼓嶺!》引起的熱烈反響。她高興地說,不僅要把報紙原件保存好,還要拿給美國所有的朋友看。

  她尤為興奮地表示,收到習近平先生發出的邀請是自己莫大的榮幸,十分憧憬這次福州之行。

  8月21日12時30分,飛往福州的航班啟程。

  准點抵達,下榻溫泉大飯店。加德納夫人一進房間,就看到以習近平同志名義贈送的一籃鮮花。桌上還有一封請柬,邀請加德納夫人出席當晚6時30分舉行的歡迎宴會,落款寫著習近平同志的名字。

  加德納夫人從箱子裡取出那對承載著丈夫思鄉之情的漆花瓶,端詳了好一陣子,仿佛是在回憶丈夫每隔幾年便為漆花瓶輕刷保護涂料的情景。一直被精心呵護的這對漆花瓶,3寸來高,胖身細頸,水榭亭台、枝葉花卉圖案清晰可辨,幾乎看不出歲月遺痕。

  她換上黃底印花套裙,搭配上首飾,鄭重迎接此行的高光時刻。

  這是中美民間友好史冊的閃亮一頁。

  習近平同志對加德納夫人應邀來訪表示歡迎。他親切地說,我們今日相見可謂有緣。福州是歷史悠久的城市,對外友好交往歷史悠久。幾百年前中國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就是從這裡出發與外國締結友誼的。鼓嶺過去曾是外國友人避暑的別墅區,您的先生也是當時與這裡有過交往的國際友人之一,我們十分珍視這樣的國際聯系。我感動的是,您先生在晚年時對福州、對鼓嶺還有這樣的眷戀和相思。我們也很自然地想到請您到這兒來,也代表您先生看看這令您先生終生想念的地方,並重敘友誼。

  加德納夫人發自內心地表達感謝。她說,自己也很珍重這份友誼,要將此行點點滴滴的故事都分享給自己在英國和美國加州的朋友們。

  福州這邊早已得知加德納夫人決意把丈夫收藏的一對脫胎漆花瓶帶回中國故鄉,以安放其無盡的思念。為回應這番心意,習近平同志送給加德納夫人一對具有20世紀90年代工藝特點的棕紅脫胎漆花瓶,以作紀念。

  兩對漆花瓶,承載著同樣深厚的友好情誼,始終被中美兩國人民深深銘記,牽住一份緣。

  席間,習近平同志親切地向客人介紹福州特色菜。關於福州美食“佛跳牆”的傳說,尤其令加德納夫人驚奇。她嘖嘖贊嘆,中餐奇妙,不僅有美味,而且有歷史、有文化。

  講到第二天行程,上鼓山,登鼓頂,在鼓嶺別墅小住……加德納夫人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頻頻點頭。

  當時的鼓嶺還沒有開發成旅游區,得知能夠見到刻有“鼓頂”二字的巨石,她更加神往。加德納夫人不無期待地對我說:“石壁上的兩個大字,該是密爾頓年幼時定睛看過、用手摸過的吧?”

  8月22日清早,向著夢中的鼓嶺出發。

  谷翠山青,煙嵐雲岫。千年柳杉王、西式別墅,無論自然風光還是文化古跡,都深深吸引著加德納夫人。

  “他們從福州請來廚師和服務員,運來炊具、餐具甚至一些家具,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那裡過夜。”加德納夫人在其游記中記錄了這些周到安排。看得出來,為了讓她體驗到丈夫兒時在鼓嶺生活的情境,接待組做了很多工作。加德納夫人一直對此深懷感激。

  下午3時許,9位79歲至90歲的鼓嶺村民同加德納夫人圍坐在一起,暢敘當年的軼聞趣事。普通話、福州話、英語,開心的笑聲,交織在一起。

  老人們的述說,串起了加德納教授童年時在鼓嶺同中國小朋友們一起爬樹、練口技、做游戲的美好圖景。還有,孩子們坐在一起聽中外老師講課,大人們一起籌謀共同抵御台風……都是中外友好、和睦共生的故事。

  年屆九旬的劉雪金老人提到有一戶外國人姓“嘉”,加德納夫人頓覺喜不自禁,因為這個“嘉”字正是加德納家族“根”在中國的一個標志——19世紀末,密爾頓·加德納的父親帶領全家在鼓嶺居住時,登記的中文名字叫“嘉高美”。

  鼓嶺尋夢,不僅思戀過往歲月靜好,還看到有福之州的新面貌。加德納夫人由衷感嘆,無論時代怎樣向前發展,福州人民面向世界的開放胸懷都沒有變。她在游記中留下描述福州馬尾的一筆:“它正被擴建成現代化港口,很多廠房已經建成,外國投資受到歡迎。”

  加德納夫人臨別福州時,習近平同志給她發來賀信——

  “中國有句古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您的這次訪問雖然短暫,但從您身上以及您丈夫矢志不渝的眷戀之情,我們足以看到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天長地久。”

  “我相信,由《人民日報》刊登的鐘翰先生的《啊,鼓嶺!》一文引出的感人故事,將在福州以至更大范圍內廣為流傳,將激勵更多的人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繼續做出努力。”

  1992年8月29日,我們一起來到首都機場為加德納夫人送行。一如10余天前初相聚的親切﹔不同的是,此時的彼此都是“老朋友”了!

  加德納夫人離京前特意手書一段致福州人民的感言:“謝謝你們盛情款待。我感受到你們對我的偉大的友情和慈愛。我希望再回來。”

  我們都有一個信念:友好故事不會就此畫上句號,更不可能戛然而止。

  不久后,加德納夫人給我寄來她寫的游記,還有她給我們拍的照片。她說,在美國,她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聚會,講述已經真正屬於她自己的鼓嶺記憶,她要把這份情誼永遠傳承下去。

  再后來,又聽柯月霖說,加德納夫人成為戴維斯當地頗有影響的新聞人物,當地新聞媒體專門約她撰寫文章,介紹其親歷的鼓嶺故事。

  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特邀她作為貴賓參加了國慶招待會﹔還組織了一場報告會,請她講述中國之行的所見所聞。

  我也寫下自己職業生涯中第一篇長篇通訊——《鼓嶺情》,力求呈現故事全景。文章在人民日報發表后,海內外對鼓嶺故事的關注再次升溫。

  鼓嶺情緣,綿綿延伸扣心弦

  時間明証,鼓嶺故事所標志的中美民間友好經典,始終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應邀訪美,在華盛頓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舉行的歡迎午宴上發表演講時,深情講述加德納夫人完成丈夫遺願重返鼓嶺的故事——

  “我相信,像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兩國人民中間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堅實的民意基礎。”

  “我希望兩國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共同加入到中美友好事業中來,順勢而為、乘風破浪,抓住機遇、加強交流,增進互信、深化合作,把中美合作伙伴關系不斷推向前進!”

  重情重義一席話,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中國、引向福州,遙思鼓嶺情緣綿綿延伸——19世紀末起始,20世紀末圓夢,21世紀初葉再迎高光時刻……友好情感積聚,友誼心聲交融。

  “因為您的幫助,加德納夫人得以走訪丈夫幼時生活成長的小村庄,實現兩人夢想。這個故事有力地說明美中人民之間的友誼可以推動兩國關系發展,就像您對於這個普通美國家庭所展示出的慷慨和善意。”2012年3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時任校長琳達·卡塔希專門致函習近平同志,真切的話語,代表了來自美國人民的謝意和敬意。

  習近平同志復信琳達·卡塔希,遙念既往,期冀未來——

  “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感謝你介紹貴校情況並關心中美關系發展。加德納教授曾在貴校工作並深受學校師生愛戴。你的來信讓我再次回想起1992年伊麗莎白·加德納夫人如願參訪‘鼓嶺’的情景。”

  “人民之間的交往有助於中美兩國增進了解和友誼。我希望貴校繼續支持和推動中美人文交流,尤其是在教育和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中美友好事業發揮積極作用。”

  真摯的情感,深刻的道理,為人民友好事業乘勢而上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正能量。

  鼓嶺更加蜚聲海內外,想去鼓嶺尋夢圓夢的國際友人更多了。2012年9月25日至29日,10多位國際友人如願成行,我也應邀參加全程採訪。

  白發蒼蒼的加裡·加德納、李·加德納兩兄弟一起走到柱崗頂的別墅區,手中拿著祖父珍藏的家族相冊,興奮不已地將百年老照片同眼前景致一一對比。他們的祖父就是加德納教授的長兄瑞·加德納。

  “我們終於回家了!”加裡·加德納開心地告訴我,看到鼓嶺的美麗風光和友好人民,他們立即明白叔公為何臨終前還在喃喃絮念“Kuliang,Kuliang”。

  “加德納家族的根在福州,所以1987年訪問福州時,我們專門裝了一罐白塔腳下的泥土帶回美國作為紀念。”李·加德納說。白塔就在福州協和醫院旁邊,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出生在這家醫院。

  2012年9月27日,以千年柳杉王為背景的小廣場上,中外人士歡聚在贊美友誼的演唱會現場。大屏幕上,迭現美麗迷人的鼓嶺風光,還有那跨越20年的珍貴影像:加德納夫人欣喜地踏上圓夢之旅,加德納兄弟開心地握住鼓嶺老人的手……國際友人們盛贊習近平同志訪美時闡述的主張,紛紛表示願在有生之年盡心竭力為友好事業多作貢獻。

  這一次,我提筆寫下《鼓嶺緣》。沉浸其中記錄鼓嶺故事新一頁,愈加深悟何謂不解之緣,堅信鼓嶺故事還將繼續下去。

  鼓嶺故事,繼往開來寫新篇

  太平洋上風雲變幻,而福州鼓嶺風景尤好。中美民間友誼,就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不斷續寫的鼓嶺故事,足証中國古語所言“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映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的道理。

  近些年,鼓嶺頻頻迎來訪問中國的美國青年學生、美國艾奧瓦州的老朋友,還有由曾在鼓嶺生活過的美國家族的后代、研究鼓嶺文化的中外專家學者等構成的“鼓嶺之友”。

  習近平主席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賀信,稱贊“鼓嶺之友”和兩國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嶺歷史,積極傳播鼓嶺文化,為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而不懈努力。習近平主席指出:“‘鼓嶺之友’的經歷再次証明,中美兩國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語言的差異,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鼓嶺故事,賡續延綿,留下一串串感人至深的共同記憶——

  林恩·柏齡先生,他的父親柏齡威曾任教於福州私立協和職業學校。林恩16歲前在中國生活期間,每年都到鼓嶺度夏。他拍攝了數百張鼓嶺生活照片,為今天人們挖掘鼓嶺往事、確定古厝地址,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和參照。

  福益華醫生,曾因為在鼓嶺建起網球場而收獲愛情,卻並不圖安逸生活,堅持在閩北偏僻的邵武辦學、行醫40年,為當地培養了多位藥劑師。他留下“我熱愛中國人民”的遺言,飽含深情厚意。

  穆藹仁先生,名字被鐫刻在福州抗日志士紀念牆上。當年他帶著在福州出生的兒子穆彼得來到鼓嶺,就住在加德納家族此前生活過的別墅。他曾參加飛虎隊支援中國抗戰,84歲時還堅持作為志願者到武夷學院執教。最終,他的部分骨灰撒在閩江。子承父願,穆彼得、穆言靈夫婦給兩個女兒分別取名“愛中”“愛華”。

  年逾七旬的穆言靈女士是“鼓嶺之友”團隊的代表。自2016年開始,她往返於中美兩國之間,收集相關照片、文字資料及信函6000多件,其中照片近800張,還創建了鼓嶺英文網站,並多次組織外國友人“尋夢鼓嶺”活動。她在為2024鼓嶺論壇錄制的視頻致辭中表示:“鼓嶺不只是一座小鎮,還代表著民間友誼的力量。回望鼓嶺的過去,我們會發現許多充滿聯系與關懷的溫情故事,紀念鼓嶺故事,也是為了將它的精神傳承發揚,這是一份和平、理解和善意的傳承。”

  2023年出席“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是70多歲的李·加德納第四次來福州。拄著手杖在鼓嶺山道上緩緩行進的他,略顯吃力。一如既往,他隨身帶著加德納家族1889年至1922年的相冊,那裡裝滿了家族年譜和以往到訪鼓嶺的圖文資料。不同的是,這次他決定把相冊留在“故鄉”,捐給鼓嶺歷史研究者,留給后來人。

  鼓嶺故事越來越多,彰顯傳承友誼薪火之志、共創美好未來之願。

  正如習近平主席同美國朋友交談、在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並發表重要演講時所作精辟論述——

  “中美關系的基礎在民間,我們始終寄希望於美國人民,希望兩國人民友好下去”﹔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拉緊人民的紐帶、增進人心的溝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來為中美關系鼓與呼”﹔

  “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來共同完成。中美友好就是這樣一項偉大事業”﹔

  …………

  大道至簡。高瞻遠矚的主張,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義,飽含人民情懷、順應人民心願,展現大國胸襟,指引光明未來。

  美國朋友們高度贊同這些主張。參加2024鼓嶺論壇的美國嘉賓不約而同回憶起2023年11月15日的美好一頁——習近平主席當天在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時,在宴會開始前專門會見了美國工商界及社會各界代表,以及飛虎隊和史迪威將軍后人,鼓嶺、艾奧瓦州、華盛頓州等方面友好人士代表,同他們親切交談並合影留念,感謝他們為促進中美人民友誼與了解作出的貢獻,表示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老朋友,相信中美人民友誼和兩國關系將持續傳承和發展。美國朋友們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演講,每每講起大廳內10多次響起長時間熱烈掌聲的場景,不僅倍感振奮,而且更深一步領悟兩國關系發展根基所在、未來所向。

  人民日報不僅見証記錄了鼓嶺故事的起始和賡續,更不斷挖掘、推廣鼓嶺情緣所展現的中美友好交往佳話。“要從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中美民間友好交流的佳話中找尋方向遵循、汲取精神力量,從鼓嶺情緣的‘小故事’中攜手走向中美民間友好交往的‘大未來’。”人民日報社社長於紹良在2024鼓嶺論壇上講起了從“鼓嶺情”到“鼓嶺緣”報道的故事。他說,鼓嶺故事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引領推動中美民間友好交流的領袖風范,我們要傳承鼓嶺情緣,挖掘更多中美民間友好交流的感人故事,放大鼓嶺效應,積極搭建有利於推動中美民間交流的平台橋梁。

  2024年,我成為鼓嶺論壇的組織者,見証中美兩國各界人士相聚人民日報社初心報告廳,暢敘友好的情意,期盼合作的未來。

  憶起兩年前,我同“鼓嶺之友”們在萬國公益社前種植桂樹,揮鍬培土、提桶澆灌,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無不用心用情。蔥翠的苗木逸散沁人心脾的清香,我的腦海中油然浮現1992年來自五洲四海的千篇“海外記事”征文稿件。那些文章記錄的每一個中外友好故事,都是友誼的種子,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因一代又一代人精心播種、用心呵護,終成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開花結果,造福眾生。

  思緒再穿越,眼見2023年愛華伴著母親穆言靈、凱茜挽著祖母蒲光珠,一起漫步鼓嶺老街,仔細聆聽每一處歷史遺跡背后的故事﹔望到2024年來華訪問的美國青年學生,參觀濃縮鼓嶺記憶的萬國公益社,在播發“鼓嶺情緣天長地久”主題海報的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前駐足點贊、打卡留念﹔聞聽清華大學美國留學生裴安微在2024鼓嶺論壇上表達合作之志——“我們年輕一代有信心在被認為是壁壘的地方架起橋梁”……

  這些年輕友人朝氣蓬勃,如同鼓嶺過去曾經擁抱過的那些年輕友人,心中激蕩著跨越太平洋的“鄉戀”。

  打開親歷鼓嶺故事的記憶閘門,我更加深刻感受到,鼓嶺故事,不僅有值得追溯的動人過往,而且必定有值得期待的美好未來。

  這就是鼓嶺情緣,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作者為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人民日報國際部記者)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6日 04 版)

(責編:任佳暉、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