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開建一年多來,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駛入快車道

攻堅峽谷間 筑壩守安瀾(產經觀察·收官之際看工程)

本報記者 王 浩

2025年11月26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古賢工程前期臨建施工現場。

  古賢工程導流洞正進行開挖施工。
  以上圖片均為賀大鬆攝

  當黃河奔騰在晉陝峽谷,雄渾山勢交織浩蕩水勢。

  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以下簡稱“古賢工程”)東臨山西吉縣,西倚陝西宜川縣,是“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之一,也是黃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自2024年7月正式進入建設階段以來,工程全面駛入快車道。

  從70多年前的藍圖到建設實景,承載幾代人夢想的古賢工程,能為母親河帶來什麼?

  從九曲黃河視之,古賢工程將與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等骨干樞紐攜手,調泥沙、護安瀾、保供水、發綠電。

  從國家水網視之,古賢工程控制黃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一庫黃河水,將連通國家水網和省市縣級水網,優化水資源配置,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山中掘進

  今年底前將實現雙導流洞全線貫通

  起高壩,先導流。黃河左岸山崖中,兩條導流洞齊頭向前掘進。

  隧洞中,通風管道架設兩側,智能設備信號閃爍。燈光照亮盡頭的岩壁,智能三臂鑿岩台車激光定位,120多個孔洞的位置精確投射。鑽孔、裝藥、爆破等7個步驟環環相扣,每一次向前掘進3米。

  “古賢工程採取河床一次攔斷,隧洞全年導流方式。簡單來說,導流洞將改變黃河流向,讓黃河水從山中繞行,留出筑壩的施工場地。”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有限公司工程建設部建管一科科長周德文介紹。

  開鑿導流洞,難在哪?

  “千層餅”裡挖深洞,先闖地質關。

  周德文參與過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建設,見識過喀斯特地貌的險峻嶙峋。轉戰黃土高原,面對多變的岩性、復雜的岩層,他依舊覺得挑戰不小:“岩層呈水平狀分布,砂岩與粉砂岩交錯,一塊兒軟、一塊兒硬,一塊兒薄、一塊兒厚,圍岩穩定性差。”

  再看導流洞“體型”。兩條隧洞長度均超1公裡,頂拱跨度達18.2米,屬於特大型斷面。“要在‘千層餅’裡掏出‘大塊頭’,對施工工藝和風險防控提出很高要求。”周德文介紹。

  先勘后鑿,“數字眼”提前探路。

  三維模型真實模擬隧洞環境,地質雷達“做CT”……“超前地質預報,能讓施工人員提前摸清前方30米的地質條件。”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部長楊俊峰說。同時,鑿岩台車鑿出3米長的岩芯,精准取樣,測量岩性,多措並舉,揭開大地深處的面紗。

  作業面窄,智能設備身手靈巧。

  智能鑿岩台車裝上三臂鑽,身姿輕盈,又力大無窮,鑽頭飛旋,破岩削泥﹔履帶潛孔鑽像是“鋼鐵穿山甲”,走得穩當﹔拱架安裝台車抓取、定位、拼裝一氣呵成,搭拱架就像“搭積木”……一系列智能機械化設備讓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開山鑿洞,就像是在山體裡穿針引線,得下足繡花功。周德文介紹,兩條導流洞分成三層開挖,逐步突破。每層首尾雙向對挖,同時施工,提高效率。首層導流洞歷經195天開挖,於今年9月26日全線貫通,貫通誤差僅9毫米。第二層導流洞已開挖90%,第三層導流洞開挖30%,雙導流洞預計年底將全線貫通,向截流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雲端”筑壩

  數字孿生古賢工程同步推進

  河畔,一錘一钎鑿進。“雲”上,一個個字符正壘筑數字孿生古賢工程。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數字孿生水利設計工廠是“雲”上施工場。“我們立足全方位、全要素、全時段,用算據、算法、算力筑造‘數字大壩’。”河南(雲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數字孿生古賢項目常務副經理藺志剛說。

  實體工程和數字工程同步建設,是古賢工程的一大特點。虛實“孿生體”如何共同生長?

  算據是基礎,立體監測感知網布設“神經系統”。

  隧洞內,激光點雲掃描,施工斷面的凹凸起伏實時傳回,模型自動計算超欠挖情況。“大數據當參謀,超挖或欠挖計算精度控制在5厘米內。”藺志剛說。

  人員車輛信息和軌跡、有毒有害氣體和粉塵數據等實時傳輸,三維技術實景建模,隧洞施工現場變動一一映射到智能建管平台。“隧洞施工從‘黑箱’走向透明,一旦出現安全隱患、進度滯后等異常情況,平台可動態感知、智能預警。”藺志剛介紹。目前智能建管平台為42家參建單位、900多個用戶提供決策服務。

  天上,衛星遙感提供地理、氣象數據。空中,無人機每天自動巡航,緊盯邊坡等關鍵部位。地上,環境監測、視頻監控抓取施工動態。水上,水位雨量站設備分析水情汛情。工地,安全監測設備實時感知。“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古賢工程已部署千余套監測感知終端。

  算法是關鍵,智能模型打造“智慧大腦”。

  圍岩內部長啥樣?拍照、上傳,圍岩智能識別模型能看清、能讀懂。“經過長期的照片‘投喂’,模型可精准捕捉岩石顏色、裂縫、紋理走向等微小細節,准確判斷圍岩類型,提供施工方案。”楊俊峰介紹。

  安全帽及反光衣穿戴檢測、隧洞智能建造大模型等算法模型相繼投入使用,大數據“跑”起來,實現從問題提出到方案生成的分鐘級響應。

  算力是支撐,硬件設備驅動“強勁心臟”。

  古賢工程壩址區,20多公裡長的通信光纜宛如血管,每天產生的數據源源不斷從這裡輸出。“18台高性能服務器,搭建起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可以實現施工動態仿真流暢渲染,高效計算,對模型運行即時響應。”楊俊峰說。

  隨著古賢工程施工推進,數字孿生古賢工程加快成長。楊俊峰表示,接下來將不斷深入推進算據、算法、算力融合應用,完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業務體系,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工程建設。

  河上攻堅

  將建設國內最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

  古賢大壩壩高219.5米,是國內最高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大高個”站在黃河上,面臨不少挑戰。

  大壩立得穩,“腳底板”要踩得實。“黃河之下是紅層地基,不僅軟硬相間,還存在多層順層剪切帶和泥化夾層。”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慶亮介紹。

  為破解“千層餅”地質難題,施工單位勘探鑽孔近8萬米、開挖探洞近4000米,從多個方案優中選優,採取了深齒槽、抗剪洞、壓重等措施,增加摩擦力,讓大壩抗滑穩定。

  立得穩,還要“體格壯”。“大壩蓄水后,水庫庫容大,形成200多公裡長的水帶,‘抱’住一庫黃河水,大壩要夠厚實。”劉慶亮說。古賢工程大壩混凝土澆筑量將超1800萬立方米,高峰時預計連續10個月的月澆筑量維持在55萬立方米左右,是目前世界上碾壓混凝土澆筑強度最大、高峰澆筑強度持續時間最長的水利工程。

  難題接踵而至,巨量骨料從哪兒來?壩區附近石料儲量有限,多方勘探,骨料場選定在65公裡之外的山西河津市。

  如何運?劉慶亮細算賬:“超1800萬立方米混凝土要用約5000萬噸石料,為滿足工期需求,得一天約400輛重卡連續運輸,現有交通條件難以滿足。”

  勘探、設計、制造等多個團隊攻關,提出解決方案——建設一條國內規模最大的皮帶機運輸系統。“皮帶機將穿越煤礦採空區、煤層氣區,施工難度極大。”周德文說。多團隊聯合研發一系列新設備、新工藝,沿線設置機器人巡檢,各類傳感器實時監測,確保物料輸送可靠高效。

  大壩不僅“體格壯”,而且設計巧——從低到高分別設置了排沙底孔、泄洪中孔、溢流表孔。孔洞“上中下”協同、“左中右”互濟,黃河水蓄泄之間,可以發揮防洪減淤、水資源調蓄、供水、灌溉、發電等多種功能。

  調水調沙,為黃河“舒筋骨”。劉慶亮介紹,古賢工程通過下泄大流量水流,與小浪底水庫形成合力,能把更多泥沙排入大海,有效緩解地上懸河態勢,同時為渭河入黃河段沖淤減負。

  連通水網,為兩岸送去“發展水”。晉陝峽谷兩側,“河從腳底流,守著黃河用水愁”。水庫蓄水后,庫區水位抬升,陝西、山西多地將從黃河提水變為自流,大幅降低供水成本。古賢工程還能與灌區、水廠互聯互通,極大改善晉陝23個縣(市、區)、27個工業園區和約685萬畝灌區的水源條件。

  “綠色是古賢工程的底色。水庫形成200多公裡長的水帶,將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水電站裝機年平均發電量約63.48億千瓦時。”劉慶亮說。

  嚴苛的運行調度、超大規模壩基處理、超高強度混凝土澆筑方量、超長距離混凝土骨料帶式輸送機運輸系統、超高含沙量高速水流,古賢工程具有“一嚴四超”建設特點。“施工場是創新場,我們將加強與科研院所、參建單位的密切合作,把古賢工程建成高標准民心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黃河古賢水利樞紐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在峽谷間攻堅,於大河上筑壩。緊咬節點,全力奮戰,黃河一定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6日 18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