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哲
2025年11月27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不可能“齊步走”。隻有在錯位中找准自身定位,走好差異化競爭的路子,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如何與生產生活碰出新的火花?
政策文件裡有具體方向。近日公布的《關於促進和規范“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創新預防、診療、康復、健康管理等全鏈條連續智能服務”。智能預問診、雲陪診、輔助診療等充滿科技感的場景,正是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縮影。
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與豐富應用場景的堅實支撐密切相關。講台上,數字人“助教”能輔助老師為學生介紹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知識﹔臥室中,智能機器人自動調節溫度、濕度、採光,完成地面清潔﹔車間裡,質檢機器人自主檢測缺陷、分離殘次品,提升生產效率。唯有突出應用導向,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才能避免盲目跟風、搞“大呼隆”,收獲實實在在發展成效。
各地如何更好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效用?貴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區位特點、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同,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不可能“齊步走”。隻有在錯位中找准自身定位,走好差異化競爭的路子,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上海推出“AI+制造”三年行動,結合自身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力爭通過三年努力,推動3000家制造業企業實現智能化應用﹔山東壽光依托農業特色,重點發展“AI+農業”,著力在智能種植、病虫害識別、農產品溯源等領域取得突破。立足自身長板,針對產業痛點,科學確定“人工智能+”行動的實施重點,是形成競爭優勢、集聚發展動能的關鍵所在。
“人工智能+”行動涉及領域寬、參與主體多、覆蓋范圍廣、影響程度深,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不可能僅靠“單兵突進”,必須注重各領域各區域高效協同。例如,為了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一些企業與高校聯合建設產業學院、實訓基地等,定期派送一線工程師到高校擔任產業導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從優化智算資源布局到加快行業標准建設,從打造共性技術平台到促進智能終端普及,隻有匯聚黨委政府、科研單位、行業企業等多方合力,構建好人工智能產學研生態,才能確保人工智能更好賦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推進“人工智能+”,安全是前提。大語言模型“幻覺”輸出、算法黑箱加劇偏見、深度偽造升級騙局……人工智能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存在風險隱患。目前,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正處於由弱人工智能向強人工智能過渡的階段,技術創新加速突破之時,尤需注意統籌發展和安全,為人工智能系緊“安全帶”。未來,持續完善符合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的治理體系、提升相關治理能力,保持政策靈活性,既留足發展空間又及時建章立制,才能避免陷入“技術失控”的困境,讓人工智能在安全可控與創新發展的平衡木上走得更穩、更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讓人工智能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等深度融合,技術的進步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動能。精彩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7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