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流動的“蓉”光

2025年11月28日14:27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1月5日,位於大邑縣的成都市流動黨員西藏黨委返鄉創業孵化中心,出現了暖心一幕:一位民營企業代表突然到訪,特意將錦旗送到黨委書記張利全手中。看到記者面露詫異,張利全連忙擺手解釋:“這真不是安排的,我也不知道他們會來!”一旁的工作人員笑著補充道,“這不是新鮮事了,我們在川藏兩地收到的錦旗已逾百面。”

每一面錦旗的背后,都是成都市系統破解流動黨員管理難題的實踐印記。近年來,針對流動黨員“去向掌握難、學習落實難、活動開展難、作用發揮難”等問題,成都市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構建流入黨員“五雙”工作體系、流出黨員“四實”工作體系,形成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立體推動格局。通過精准施策,讓流動黨員從服務對象轉化為治理力量。

織密組織體系——

從“安家落戶”到“落地生根”

作為管理人口超2140萬的超大城市,成都市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流動黨員管理挑戰。為此,成都市創新構建了流入黨員“五雙”、流出黨員“四實”兩套工作體系,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系統性方案。

“截至目前,成都已精准鎖定並登記納管了近3.9萬名流動黨員。”成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通過‘線上報備+線下摸排’雙管齊下,確保每一位流動黨員都能納入支部、參與學習活動和履行黨員職責。”

以海底撈為例,從簡陽市一家火鍋店起步,海底撈已成長為擁有全球1400多家直營門店、員工超14萬人的餐飲巨頭。在這個龐大的體系中,活躍著4000多名黨員——他們分散在不同城市、不同崗位,如何有效凝聚這支流動的黨員隊伍,成為海底撈黨建工作的重要課題。

“黨員流向哪裡,管理就跟進到哪裡。”海底撈集團黨委副書記徐慧彬道出了關鍵。通過自主研發的“智慧黨建”平台,與人力資源系統無縫對接,實現了黨員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入職登記即時識別黨員身份,談心談話掌握思想動態,數據比對精准定位流動軌跡。這套系統讓每位黨員都有自己的電子檔案,真正做到了“一人一碼、來去明白”。

針對流入黨員,成都推出“五雙”工作體系:從“雙向摸排”摸清底數,到“雙向共管”消除管理盲區﹔從“雙向培養”促進成長,到“雙示范”樹立標杆﹔最終實現黨員與城市的“雙向發力”。這套體系讓流動黨員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真正融入城市發展。

而面對流出黨員,“四實”工作體系則展現出另一種關懷:通過建強組織體系“重實踐”,創新教育形式“下實功”,搭建作用平台“務實效”,優化服務保障“謀實策”,讓離鄉黨員始終感受到家鄉組織的溫暖。

在龍泉驛區龍泉街道公園路社區,這套體系正煥發著基層實踐的活力。社區黨委書記李洪梅介紹,轄區內擁有480多家商鋪,其中流動商家黨員48人。“在市、區兩級組織部門的指導下,我們成立了公園裡商家聯合黨支部,實施‘返家歸巢’‘進家固巢’‘樂家愛巢’‘安家暖巢’‘筑家興巢’五大工程,有效鏈接商戶資源,激發黨員活力,實現‘黨員流動到哪裡,作用就發揮到哪裡’。”李洪梅說。

優化服務供給——

從“精准滴灌”到“暖心相伴”

在成都市雙流區黃甲街道的雙興產業社區,一座佔地2700平方米的“文軒Books青年閱享空間”靜靜矗立。窗外是產業園區的忙碌景象,窗內是專注閱讀的身影——這座精神驛站,正是成都創新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一個生動縮影。

面對轄區內28家重點企業、7000余名產業工人和流動黨員的多元化需求,雙興產業社區通過雙興學堂、企業家講堂等“微黨校”陣地,打造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學習空間,確保黨員“流動不流學”。

為全面提升流動黨員教育質效,成都市依托“五雙”“四實”體系,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互補的學習體系,確保黨員流動不流學、教育不斷線。

線上,“蓉城先鋒”智慧黨建平台專門開設流動黨員管理模塊,通過“每日學習套餐+每周專題推送+每月網絡培訓”的遞進式學習安排,將黨課學習裝入“口袋”,實現隨時可學、隨手可及。線下,全市依托基層黨組織,按照就近就便原則組織集中學習,並主動開展“送學上門”“送教入企”等服務,讓學習從“指尖”延伸到“身邊”,打通黨員教育的“最后一公裡”。

在夯實線下實體陣地方面,成都邁出創新一步——2023年3月,全國首個專注基層黨務工作的特色學院“成都基層黨務學院”在溫江區正式成立。學院執行院長溫榮雪介紹:“我們通過構建‘課堂講授+基地實訓+雲平台支撐’的三維聯動模式,整合2000余門課程、305個教學基地和20個流動黨員示范教學點,為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流動黨員提供精准化、系統化的學習支持。”

而在更廣的層面上,成都市還在構建一個更加系統的流動黨員學習和服務網絡。全市3079個流動黨員服務驛站如繁星點點,整合多方資源,為流動黨員提供從學習、就業、創業到子女教育,從醫療保障到權益維護的全方位服務。

針對區域內涉藏地區流動黨員數量大,以及甘孜州在雙流的流動黨員數量居首的實際,成都市創新構建“兩地三方”協同機制,由成都市、甘孜藏族自治州與雙流區共同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專門成立甘孜州在蓉流動黨員黨委。這一機制圍繞“組織找黨員、雙向共管、協同培養、示范表率、合力發展”五個維度,系統構建起從組織覆蓋到作用發揮的全鏈條管理體系,讓在蓉藏族流動黨員真正感受到“離家不離黨,流動有歸屬”。

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龍潭灣社區、郫都區犀浦街道犀和社區、彭州市桂花鎮豐樂社區等地,分別成立黑水縣木蘇鎮駐都江堰流動黨員黨支部、黑水縣維古鄉駐成都流動黨員黨總支和成都彭州瓦缽籍流動黨員黨支部,既整合資源跨區域為流動黨員和群眾辦理醫保、民政等服務,又引導流動黨員深度參與社區治理。“以前回老家辦事,來回要好幾天。現在這裡就能辦,還能為社區貢獻力量,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一位流動黨員道出了這個群體的共同感受。

從產業社區到線上平台,從精准培育到暖心服務,成都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讓組織覆蓋更有形,教育管理更有效,服務保障更有溫度。

激發先鋒力量——

從“治理幫手”到“發展中堅”

7月,在成都興隆湖濕地公園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運動會火炬傳遞收官站上,32歲的外賣配送員趙明陽作為火炬手接過火炬,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這位曾五闖火場救援的“逆行英雄”,此刻以火炬手身份,再次閃耀著平凡人的微光。

趙明陽的另一重身份,是成都市錦江區“小牛哥·先鋒車手”志願服務隊黨支部的一員。在他這樣的黨員先鋒帶動下,錦江區總工會“小牛哥·剎一腳”愛心驛站已成為凝聚700余名外賣騎手的溫暖據點。他們不僅如蜂鳥般穿梭在城市中保障運轉,更成為社區安全的“移動探頭”,將平安守護融入每一次走街串巷。

在成都,還有無數像趙明陽一樣的平凡黨員,默默守護著城市的溫度。深秋時節,走進溫江區柳城街道大學城社區的海科名城小區,花木扶疏,一步一景。很難想象,這裡曾因環境混亂、糾紛頻發,被挂牌為“百病小區”。“在流動黨員陳海世等骨干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加入治理隊伍,一步步把破舊家園變成了美麗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劉敏感慨道,正是有了這些老黨員的傾情奉獻,社區工作才更有底氣謀劃長遠。

同樣感受到流動黨員力量的,還有雙流區西航港街道機場路社區黨委書記黃勇淇。面對近14萬服務人口,社區通過選樹流動黨員典型,帶動近50名流動黨員融入社區治理,涌現出鄰裡糾紛“金牌調解員”孫毅等先進代表。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桌上整齊摞著一沓紅信封。“我們每年都會致信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所在地,通報黨員在蓉表現。這是各地的回信。”黃勇淇介紹,這些回信不僅增進了兩地聯系,更讓流動黨員感受到了組織的認可與關懷。

為充分激發流動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都市依托“五雙”工作體系中的“雙示范”機制,精准對接不同黨員群體特點,創新建立“群眾點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常態化開展“蓉城先鋒·點亮微心願”活動,結合黨員所屬行業、能力所長分類設置“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志願服務奉獻社會”兩大類25小類崗位,為流動黨員搭建起作用發揮的精准平台。同時,在“四實”工作體系中持續強化“務實效”,積極引導流動黨員主動亮明身份、投身基層治理。

新近發布的《遠方的家——成都市流動黨員西藏黨委教育管理創新探索》一書,生動記錄了以張利全為代表的流動黨員的感人事跡。截至今年,該黨組織已凝聚1000余名流動黨員,服務覆蓋20余萬名川藏兩地務工人員,成為流動黨員心目中真正的“遠方的家”。歷經17年探索實踐,創新形成的“兩地共建+服務”模式,成功實現了川藏兩地黨員共管、組織共建、保障共給、服務共促的良性互動,該黨組織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等稱號。

在這一系列創新實踐中,流動黨員管理實現了從“管得住”向“激活力”的深刻轉變。這一轉變的核心要義,在於將流動黨員定位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而非被動的管理對象。

正如一位深耕基層的黨務工作者所言:“當我們把管理轉化為服務,將黨員視為寶貴資源,流動就不再是難題,而成為獨特優勢。”從海底撈的“智慧黨建”到成都的體系化創新,這些富有生命力的探索正在譜寫新時代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嶄新篇章——讓黨旗在流動中高高飄揚,讓黨員在流動中更有作為。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余娜)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